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暂拟系统”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简称。这个系统是1956年提出来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汉语知识》“再版前言”介绍说:“1956年至1958年曾试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分别编出了两科的教科书。为了编写《汉语》课本中的语法部分,从1954年到1956年经过语法学界和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几经讨论、试教、修改,形成了一个全国普通学校汉语教学中一致采用的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通常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疑问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或宾语由“是”、“之”复指并提前等,唯有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相当高,所以对它进行探讨和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以”的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为达到强调目的而将“以”的宾语前置。当名词或数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时,这个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颁布了,怎样才能从“暂拟汉语语法体系”(以下简称“暂拟体系”)转变过度到“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方面来,贯彻到汉语语法教学之中呢?我们认为,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教师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提要”是在“暂拟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暂拟体系”的合乎规律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语言实践的不断丰富,“暂拟体系”的某些不当之处,逐渐暴露出来。这次修订“暂拟体系”,一是对原体系的某些不当、不合理  相似文献   

4.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曾于50年代对中学生进行过系统的语法教育,著名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暂拟系统”)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这个语法系统对于普及语法知识、推动学术发展,都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应该给以足够的评价。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也发现这个系统还存在一些缺陷,应该加以修订。1984年2月发表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  相似文献   

6.
过去,根据《暂拟系统》钟语法,是把复指成分看作特殊的句子成分,并按其内部关系分为重叠式复指、称代式复指、总分式复指三种格式。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注意到,“复指成分“的说法不很科学。在析句时产生许多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所以,一九八四年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汲取了多年来语法学界的科研成果,把“重叠式复指“归入短语,称为复指短语,把“称代式复指”和“总分式复指”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列入“句法上的几个问题“一节中,称为“不相连的复指”,取消了“复指成分”的说法。这样处理,比起《暂拟系统》对复  相似文献   

7.
高三册语文P314《季氏将伐颛臾》注:“〔无乃尔是过与〕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按:这个解释不对,应当解释成“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为妥。之所以会解释错误,主要是忽视了其中“尔是过”这个语序特殊的宾语前置结构。在“尔是过”这个结构中,如果宾语不前置便是“过尔”;中间的“是”字只是一个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助词,其意义很虚,在宾语前置时用到,决不能当成判断词“是”,更不能译成否定判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时期到1955年,白话文中的结构助词de,大抵有四种写法:的、底、地、得。这四种写法,应当说大体上是有分工的,但分工并不明确,并不严格,也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大家尊为“语言大师”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那几十年里所写的作品,就不难发现,de的写法没有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标准。1956年,教育部正式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中学语文课开始重视语法教学。大凡1956年至1986年这三十年间的中学生都知道,“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但这一说法19…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已经公诸于众了,目前尚在征求意见阶段,我在这里对《提要》中的一个小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向专家和同行们求教。关于助词“的”“地”的分合,《暂拟系统》规定:“助词分三类,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肋词。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所。它们是定语、  相似文献   

10.
<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下简称《提要》),是根据一九八一年“全国语法教学讨论会”修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之《暂拟》)的意见写成的一个新系统。这个《提要》虽只是说明语法体系要点的,但将作为修改中学汉语语法知识教材的依据。它对师范院校汉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以培养初中语文教师为目标的师专中文科的汉语语法教学,就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言“所〖KG-*5〗·〖KG-*5〗介〖KG-*5〗·〖KG-*5〗动”式的“所”的语法功能是附着在“介〖KG-*5〗·〖KG-*5〗动”这个状谓词组上起助词的语法作用,而传统观点却认为它是后面的介词的前置宾语,这是既不能自圆其说,又不符合文言文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12.
两种教学语法体系,一是指《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一是指《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一、两种教学语法体系的由来 (一)《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  相似文献   

13.
《周易》“贞”字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古经中的“贞”是一个动词,其词义应据《说解字》和甲骨卜辞训为“占问”。“贞”字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作主语和宾语,其次作谓语。“贞”的宾语可后置,也可前置,其宾语前置现象比较特殊,值得语法史研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语法教学尤其如此.20世纪50年代在语法方面搞出了“暂拟汉语教学系统“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个“暂拟“在当时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并不理想.1956年,“暂拟“的编写者就诚恳地说:“社会上更加迫切地要求有一部可为准绳的、完整的、规范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一旦这样的语法著作发表出来,现在这个语法教学系统当然就会根据它作彻底的修改.“到了1980年代,&lt;暂拟系统&gt;修订为&lt;系统提要&gt;,&lt;提要&gt;作为一种过渡,不免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说,有些表述繁杂,不但学生感到困难,就是教师也感到棘手.长期以来,广大师生对中学繁难的语法知识深感头痛.……  相似文献   

15.
下面的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已废弃的“暂拟系统”与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的差异,掌握和适应新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否则就会有困难。上面这种称代类句型,在新系统中变动较大,提法也较新,比如“暂拟系统”把所有称代类句型一律当单句看待,  相似文献   

1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是一九五六年教育部编中学《汉语》课本所用的系统;随后,许多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也采用了;现在人们所说的“通用语法系统”就是指的它。其影响之深和使用之广是空前的。全面介绍和系统阐述这个系统的主要著作有:《语法和语法敦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学《汉语》课本第三,四册,《汉语知识》(以上各书均由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7.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以下简称《现代汉语》)和现行初中《语文》课本《汉语知识》短文(以下简称《汉语知识》)都着重介绍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应该说,这两种教学语法的体系是相当接近的,如同样取消《暂拟系统》中关于名词附类、动词附类、合成谓语、复杂谓语、宾语前置、复指成分等提法。但是,由于编写者的语法观点不尽一致,加上编写目的与适用对象又不同,两种教学语法在内容上毕竟也存在不少差异。笔者拟按语言单位的顺序粗略地比较一下两种教学语法内容的异同,以就正于从事语法教学工作的同行。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法就是学习言语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熟悉自己母语的人学语法往往感到枯燥乏味,读评论一套教学语法体系的文章更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然而读华萍先生《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评“暂拟系统”》)一文,却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尤如受到了一次严格的语言逻辑和思维训练。《评“暂拟系统”》虽然发表于二十年前,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无论是在中学语言教学中,还是对语言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慧 《学语文》2014,(1):61-62
一、引言国内学者对动词名化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动词名化是动词“名物化”还是动词“名词化”。“名物化”的说法最早是由《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在1956年提出的,它把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看做“名物化”。史振晔根据“词义”来定词性,赞同动词名词化,只承认带有名词、代词定语的动词和词组是名物化。  相似文献   

20.
闫会才先生在《浅谈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 (见《语文知识》2002年4月)一文中说了五种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其中第一“是”作宾语的前置、第五“自”作宾语的前置,阐释是完全正确的;第二“一般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