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编辑出版领域的改革也逐渐深入,而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人员承担的。那么,新时期的编辑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完善和充实自己,如何定位呢?追溯编辑职业的源头,在古代,编辑是与“编纂”“编撰”“编次”“编修”等词的意义相近。也就是说,我国古代的编辑就是集编、校、刻于一体的工匠。在现代出版业中,编辑则被定义为“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工作,在这一定义下,编辑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作嫁衣的无名英雄”、“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这些便决定了作为一名合格编辑,必须具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善于识千里马的慧眼。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说明一下。一、敏锐性———把好政治关和思想关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在《书业商之修养》中说,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若为谋利而编辑出版诲淫诲盗的书籍,则是比捉刀杀人还要厉害。一本书的出版,必须经过编辑的审稿,才能决定书稿能否出版。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说,编辑掌握着书稿的“生死”大权,编辑必须把...  相似文献   

2.
人们读到一本好书,每每击节叹赏,赞不绝口,或称誉作者的才华,或夸说作者的工力;可是往往忽视编辑的功劳。因而这里想替编辑说几句话。 如所周知,一本好书稿写出,能否出版,首先是能否得到编辑的肯定评价。再好的书稿,如果编辑有眼如盲,不予认可,那就难以付梓与读者见面。好的书稿能够出版,应该说是编辑慧眼识珠、积极推荐的结果。如果把好书槁比作千里马,那么好编辑就是伯乐。人们赞美千里马,更常常赞誉伯乐。因而我们赞赏好书,也应当赞扬出版好书的编辑。须知当一个好  相似文献   

3.
沈喜阳 《出版参考》2015,(18):54-55
图书编辑出版的过程,是编辑为作者书稿“加分”的过程,这也是编辑这个职业存在的重要理由.在书稿的立项、内容、体例、装帧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正体现出编辑的眼光和水准.“加分”越多,编辑的“含金量”则越大.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们常提及“教学相长”,而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则存在作者和编辑良性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完善书稿的“编作相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一部图书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图书无从谈起;而没有编辑对书稿的加工处理,书稿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出版物。“文责自负”和“编辑把关”是确定作者和编辑在图书生产过程中职责和权利的两条基本原...  相似文献   

5.
编辑工作是一门“再创造”和“设计创造”的工作。书稿编辑加工实际上是在作者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书稿选题的制订则是“设计创造’的工作。编辑工作不同于科学研究,而侧重于科学传播;编辑工作也不同于教育工作,编辑工作除了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播给读者外,更侧重于挖掘新的知识矿源,并将其编辑、整理加工后输送给读者,使作者、读者双受益;编辑工作更不同于体力劳动,尽管编辑人员为了组织好的书稿和物色好的作者,经常外出参加  相似文献   

6.
程一帆 《新闻世界》2014,(12):167-168
汪家明是我国当代出版界一位比较有影响力的编辑家。本文围绕汪家明倡导的“一本书主义”,把“一本书主义”概括为“把一本书做对”、“把一本书做好”和“把一本书做活”三个层面,结合实例对图书编辑对于书稿的选择、加工和推广活动进行阐述,并对汪家明的编辑观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把发稿以前的所有工作都看作是对书稿的制作加工过程,那么目前编辑对一般书稿这一过程的参预我们就可以姑且称之为浅参预。这所谓“浅”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参预的间接性,即编辑大多通过对书稿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动手对书稿内容作修改;其二是介入时间晚,编辑多在书稿成形之后参预意见;其三是参预程度不深,即对书稿内容参预意见只占  相似文献   

8.
人们都赞誉编辑是发现和培养新秀的伯乐,人民日报又呼吁为编辑设“伯乐”奖,可见重视并奖励编辑的劳动成果,是很有意义的。要奖励就要善于鉴别。在众多的编辑中谁是真正的伯乐呢?中央和各省的新闻协会,每二三年可进行一次评比,并举行伯乐大会。中央和各地在评选优秀新闻作品时,要对这些作品的编辑作一番考察,以发现伯乐。各新闻单位要经常发动撰稿者和读者推荐伯乐。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类图书的把握与尊重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重视并严肃对待。在图书的编辑、审稿过程中,尊重,是编辑对书稿作者应持的态度;是对书稿承载的历史事实、学术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把握;是对  相似文献   

10.
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对书稿的编写规则一般都有着共同的体验,因此在出版行业里流行着各种舨本的书稿编写须知和著录规则等编辑参考资料。但是,编辑行业除了存在共性外,还存在着特性,这就是从事不同专业的编辑人员对于这类通用性的编写规范资料感到繁杂,而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又不足。我们因主要从事科技学术专著的编辑工作,这部分书稿的特点显然是由“科技专著”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1.
发现千里马需要伯乐。编辑工作者犹如伯乐,出好书重要的莫过于编辑的慧眼。一本书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作者,编辑自身的水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在繁忙的编辑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以便能帮助作者出好书、出精品呢?笔者多年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之一就是要努力扩大知识面。 作为一个编辑,他所要接触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如果对所编辑的书稿内容所知甚少,这无疑为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有时甚至会出现妄改,闹出笑话。记得有一篇稿子讲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为业余运动  相似文献   

12.
编辑资源,是出版社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关键竞争力.编辑是创造内容的核心力量,我们要坚守内容主义的出版观,就应当坚守自己的内容品位,精忠于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 教育与出版应该是“教育+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教育”,或者说主要是“内容+互联网”.教育出版市场受众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编辑的思维、选择和价值取向,甚至影响我们书稿的修订或者重新再编写一本书,但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时,仍然是“内容+互联网”.  相似文献   

13.
所谓审编合一,是未经三级审稿决定书稿是否采用就进行编辑加工,把加工整理环节中对书稿的审读作为审稿环节中决定书稿是否采用的审读;把加工整理过程中处理书稿的记录作为审稿后对书稿全面评价的意见,并以此作为书稿是否采用的依据。当前,在一些出版社,三级审稿制没有很好地执行,不少编辑人员为追求速度、追逐利润而搞“审编合一”,这是导致图书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一、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能混淆的两个重要环节按编辑学理论,审稿和编辑加工是两个独立的工作环节,两者是不可混淆的。从任务看,审稿的任务是从出版专业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修面刮胡子”琐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面刮胡子”,指的是编辑加工。这是刘金先生在《编辑旧事琐忆》一文中提到的比喻。刘金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作风严谨、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他的这篇回忆文章写得亲切生动。其中“‘原稿整理’的教训”一节,提到有人误改“巴金同志”的书稿,读来尤多启迪。确实,如何对待名家的书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书稿是作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作者把书稿投寄给出版社,表示了对出版社的信任和期待。因此,无论是名家还是新手,编辑都应该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而名家是“术业  相似文献   

15.
施一言在《中国出版》1994年第6期上就“失责编辑”的众生相作了描绘。 肖像一:“水货编辑”。标点符号不会用,错字别字称一统,语法、逻辑大混乱,得、的、地字分不清。这类编辑先天不足,必然失责,所编书稿只能使人观而摇头、读之叹气。 肖像二:“马虎编辑”。自认为“才气高、学历高、声望高”,其实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为他人作嫁衣,人在曹营心在汉,仅以少量精力应付大量编辑工作。搪塞敷衍,马马虎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前,我在《文艺报》理论组和评论组做了几年编辑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看理论书稿,后来主要看小说书稿,偶尔也管一点别的书稿,还编过一段时间的《新文学史料》、《新文学论丛》和《文学故事报》。在编辑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要当好一名编辑,必须不断地学习以充实自己,深入地思考以获得提高,认真地研究以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反复地总结以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下面,仅就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自己在学习和思考中尽力提高编辑工作水平这一方面来谈点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一本书稿在经过审读、决定采用后,就转入编辑加工阶段。编辑加工包活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它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以求减少以至消灭书稿中的差错,使书稿符合出版要求。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还必须妥善地处理好与它有关的一些问题。现在把两者加在一起,名为“编辑加工十题”。一、如何发现问题编辑加工的第一步,是了解书稿中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加工?也就是首先要从书稿中寻找差错、发现问题,作为编辑加工的依据。书稿中是否存在问题是从能否符合成书发排的要求出发的,凡是不合要求的都是问题。寻找问题时,态度要认真、仔细、严格,要掌握并运用好逻辑学和语法修辞两件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19.
编辑要做“有心人”于伟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五年有余了。从一个对编辑工作知之甚少的普通医学生,成长成为一个对书稿有独立的识别、分析、判断和加工能力的编辑,其间“酸甜苦辣”司算“味味俱全”,从中使我感受到,做好编辑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个...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出版社的编辑收到作者寄来的稿件也往往是装有Word文档的磁盘或一封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编辑可以使用Word软件直接对这种电子文本进行编辑加工 ,甚至能达到“编校合一”的目的。本文谈谈文字处理软件Word在图书编辑加工方面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替换”功能做统一性处理编辑在编辑加工书稿的时候 ,肯定要注意一个统一性问题 ,包括表达方式和名词术语等。如 ,书稿中常常有“其他”、“其它”等词语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 ,一般都会统一成“其他”或“其它” ;有“输入 /输出”、“输入、输出”等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