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兆玲 《考试周刊》2012,(51):48-48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和首要阵地,而成功的课堂教学则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作者结合实践认为,无论就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来说,课堂提问既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又是极其重要的撬动环节,它在引领学生思维、激活学习状态、提升教学质效上能够充分发挥积极能动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艺术是执教者应当重视并探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学生在学英语的初期,对英语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因而求知欲较强。而到了八年级,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读,把英语当成一个包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学英语没有兴趣,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英语成绩也就难以提高。我认为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的问题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生物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这几句话既是初中生阅读活动的总体目标,又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指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巨大差异,同样一篇文章、一个文段、一句话,学生  相似文献   

5.
视角理论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儿童视角是内视角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视角作品占比不小,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运用视角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艺术效果和人物体现出的内省意识。  相似文献   

6.
袁媛 《现代语文》2013,(6):105-106
课堂提问,不应仅限于我们平常认识的教师问,学生答,而应该看成是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它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师问生答,生问师解,生生问答等。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呢?一、抓住关键突破提问法教师在初中语文中的课堂提问不能随意行之,不能  相似文献   

7.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阅读教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提问。好的提问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在语文教  相似文献   

10.
教学《最后一课》,爱国主义是一个无法绕开、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中,真正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也像小弗郎士一样逐渐萌发爱国主义意识,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人初中课文。从教近十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2.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地理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为此,笔者对自己一节以课堂提问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进行了回顾、思考。  相似文献   

13.
教完都德的《最后一课》,老是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弗朗士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观点无外乎是因为他知道了这是韩麦尔为他们上的最后一次课,想到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或者是在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的感召下,体味到一种亡国之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之心。总之,都是因为一颗爱国的心,才使一个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在最后一节课中进入到“今天听讲,我全都懂”的良好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方业东 《广西教育》2013,(22):46-46,52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小说最出彩亦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依靠教师的分析,学生感受和把握这一思想价值是不难的,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文章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其令人奋发的爱国主义主旨却只能得到肤浅的体  相似文献   

15.
上课 最后一堂法语课是在同学们都坐好后,连迟到的小弗郎士也坐好了,韩麦尔先生才宣布的。这之前,作品有很好的铺垫。情节上的伏笔是镇公所的布告,情绪上的铺垫是从小弗郎士眼里看到的3点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恰当的、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可以让授课教师及时准确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1.目的明确,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无序性课堂上的提问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进行设计,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其次,所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解读】 《最后一课》是一篇被选入多种版本教材的经典短篇小说。但许多老师执教后或许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篇非常经典的小说。最后却很容易被我们在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和我们抽象出的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大主题教学中走向政治说教,成为一种大主题的灌输。这样的教学,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必然是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有这么一段话:“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这段话虽然指的是古典诗词里写景状物的虚构,但推演出去,以之解释小说艺术中的虚构艺术,同样说得通。虚构不是绝对自由的,“必从自然法则”,否则便不可信。这“自然法则”,在小说艺术里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