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统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明确了教学之教与学生之学的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在精准解读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设定教学标准,并通过搭建多维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一、精准解读,明确语文要素的训练要点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中明确揭示了这个单元的训练要点,由于语言表达精准、凝练,又是呈现在教材中供学生阅读的,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引导学生一起精准解读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版教材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材,它以单元为载体,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排的编排体例,将"工具性语文"与"人文性语文"融于一体。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实施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学,落实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旨趣?笔者认为,引入"项目化学习"的概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度,从零碎走向融通。  相似文献   

3.
课后练习是教材编写者以自己设计教材的目的为引导编排出来的题目。它帮助教师体会编者意图,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技能方面的训练。主题单元是以生活或文化的某一内容为依据进行的单元编排方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比较能力、容易激起学生们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利于教师借助其整体性、融合性和连贯性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北师大版中学语文教材也采用“主题单元”的编写方式,篇章的选人均与主题有着明确且紧密的联系,其课后练习的设计也体现出了单元主题化的整体性。本文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篇目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对象,从其设计与编排中分析主题单元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从教材出发,找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关联,提炼学习主题、确定学习目标、重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提供学习资源与支架、研制学习评价量规,处理好“课标—教材—课堂”三者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下语文教学讨论得比较多的主题就是"语文教学怎么教",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但无论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其基本的依托都还是"教材"。所以说,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国家有关部门特别重视对教材的编写,现在已有苏教版、新人版、鲁教版、语文版、北京版(2008版)、鲁人版(2008版)六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通行于各地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我们一直提倡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作为每个单元学习的总结。它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本单元的概括和主要学习任务的讲解。文章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9年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为研究对象,在仔细研读和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总结了部编版高年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习教材的特点。现行部编版高年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习教材在内容上具有紧扣单元主题、密切联系生活、跨越中外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尝试着提出了一些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尤云 《成才之路》2024,(9):89-92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创造性地将主题相近的课文编排在一起,为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在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突破口,以阅读、理解和应用为切入点,以任务群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单元主题阅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高修军 《新教师》2020,(2):20-2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双线结构",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辅相成。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却也出现了语文要素"一家独大",与人文主题"两张皮"的"硬着陆"现象,使得语文教学滑向了狭隘、逼仄的训练窠臼,失却了丰富、温暖的语文味道。  相似文献   

9.
以教材母题为前测内容,基于前测数据,准确制定复习主题,"母题式前测"做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针对前测错误—自主反思—同伴互助—变式巩固—自主创新—有所收获"的蜕变过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题式复习"动起来;通过评估式后测及时检查教学效果,"评估式后测"用起来。"母题式前测—主题式复习—评估式后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章通过探索基于教材母题的期末一轮复习教学模式,力求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0.
2019年秋季开学,统编版小语教材全面进入小学课堂,这给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材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所以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较以往增加了不少。所以,统编版小语教材加强了单元主题引领下的教学指导与品质推崇,引领师生精准把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品质推崇。每一个单元主题犹如一把钥匙,深深地印入学生的童年记忆中,我们的师生凭着这把钥匙,去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正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创造性地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原则,贯彻"促进师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大主线。我们可以以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每个单元所选录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内容,例如第三、第四单元,其主题内容分别是有关"民族气节"和"伟岸人格"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凸显出的慷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对文本意义的寻求,离不开对主题的探究。笔者将主题定位为每一篇课文的主题以及这些主题的集合,并以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人格的形成为核心,采用社会学的观点,将选文按主题分成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四种类型,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进行分类和梳理。在以主题建构单元的教材系统中,对选文的主题进行探究,应处理好人文与语文之间的关系、主题理解与文本体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课后习题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路径,更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明确课后习题的训练点,以有效的语言训练,推动学生高效掌握课文重难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要素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可见,"联系着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统编教材的新常态。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关联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双线组元"。其中,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变革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仅关注"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转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践体验、验证探究:从单一的教教材转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语文学习中,主题是对课程内容的聚焦与提炼,是连接教材、社会、儿童的"共振点"。笔者认为,我们应让语文在主题统领下教学。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整套教材呈现出"主题重现,螺旋提升"的特点。教师采用整体把握的视角对整套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整合,可以突破教材体例的限制和思维定势,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17.
夏红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以选文为中心的教材方式或多或少地冲淡了语文教学意欲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题。目前,以选文为中心的教材结构体现为三种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教师以教材为媒介,促成儿童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唤起儿童心灵世界的觉醒。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为课程目标之时,对语文课程及其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都应给予重新认识。把如今的语文教材视为"文选型"课本,那是用老眼光看新教材。语文教材绝非纯粹的阅读教材,或者说教材中选编的30篇左右的课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凭借,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阅读能力和习惯包含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  相似文献   

19.
一、冀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体例结构 让小学生一入学就喜欢语文,打好语文的基础,培养初步学语文习惯,这是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的最佳境界.为此,冀教版语文一上教材以学生认知需求和素养形成为线,努力通过教科书中"我学语文真快乐"、"认字与学拼音"、"课文"、"综合学习"、"口语交际"五个版块的内容设计,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亮丽的底色.  相似文献   

20.
丁敏 《贵州教育》2021,(1):43-45
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求教师要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认真考虑、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兼顾单元重点目标、课文个性化学习目标、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几方面的实现;同时树立方法意识,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方法的指导与传递,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