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语第五册《人是什么》一文中,作者在引用爱因斯坦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后予以评论:"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与教材配套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解题指导"中也说:"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人格: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秆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画家郑板桥爱画竹,他写给子女的对联也和竹子有关。上联一语双关,指出读书一方面可做精神食粮,一方面可赖以谋生;下联则寄厚望于子女,希望他们像竹子那样虚心而正直。  相似文献   

3.
再次读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诗句之后,联想到自己,总是想改一个字,即改为"梦里已知身是客"。爱因斯坦在临终之前,嘱咐他的家人在他的墓碑上只要写上"爱因斯坦到过地球一回"。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之后,只觉得自己曾到地球做了一次客人,过客而已,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贡献",生怕人们忘记他。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一个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首先是德育工作者,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有目  相似文献   

5.
正多年以前的夏天,我家来过一个木匠,擅长吹箫奏笛。在我家干了半月的活儿,他教会了我吹笛子,却舍不得将自己的笛子送给我,他说那是亲人留下的。无奈,我到山上砍下一根竹子,请他给我做一支笛子。他苦笑:"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的。"我觉得他在骗我。那根竹子粗  相似文献   

6.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 ,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 ,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 ,或看到虚心、谦恭 ,“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 ,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 ,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使人俗” ,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 ,而他策竹杖的风姿 ,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 ,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 ,譬如杜甫先生 ,他有…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一个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首先是德育工作者,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道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一年夏天,我家来了一个木匠,擅长吹箫奏笛。在我家干了半月的活儿,他教会了我吹笛子,却舍不得将他的笛子送给我,他说那是他亲人留下的。无奈,我到山上砍下一根竹子,请他给我做一支笛子。他苦笑:"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  相似文献   

9.
【案例1】在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了脉络之后,以课后的一个大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请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总领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10.
空心树     
听说竹子空心叫做虚心,被人们赞美,一棵离竹林不远的树,也想被赞美,也想叫人赞美它也是虚心的。怎样才算虚心呢? 当然得空心了,这棵树想。又怎样才能使自己空心呢?这棵树皱起了眉头,绞尽了脑汁。想呀想,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相似文献   

11.
在成功心理学看来,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成功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有400多种优势。这些优势本身的数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之后要做的则是将你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都建立在你的优势之上,这样你就会成功。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30年代曾收到以色列当局的一封信,信中诚请他去当以色列总统。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若能当上犹太国的总统,在一般人看来,自是荣幸之至了。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爱因斯坦竟然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  相似文献   

12.
<正>小时候,一年夏天,我家来了一个木匠,擅长吹箫奏笛。在我家干了半月的活儿,他教会了我吹笛子,却舍不得将他的笛子送给我,他说那是他亲人留下的。无奈,我到山上砍下一根竹子,请他给我做一支笛子。他苦笑:"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的。"我觉得他在骗我。  相似文献   

13.
竹叶茶     
夏天,母亲采回青嫩的竹叶,放在开水里煎一小会儿,就成了一锅清香、碧绿的竹叶茶。母亲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喝了这竹叶茶,再注意一点卫生,病就不会找你的麻烦。母亲说,竹子是虚心的植物,喝了这竹叶茶,竹子的心性就进入了你的身体。学那竹子吧,虚心才长得高,虚心才通地气达天理,虚心才会发出悠扬的萧声和清越的笛声。母亲说,竹子是正直的植物,根深深扎在地下,主干垂直地向天空攀援。大地有引力,天空也有引力,只服从大地的引力就长成了苔藓和杂草,既服从大地的引力又应和天空的引力,才长成这刚正伟岸的竹子。  相似文献   

14.
<正>小时候,一年夏天,我家来了一个木匠,擅长吹箫奏笛。在我家干了半月的活儿,他教会了我吹笛子,却舍不得将他的笛子送给我,他说那是他亲人留下的。无奈,我到山上砍下一根竹子,请他给我做一支笛子。他苦笑:"不是每根竹子都能做成笛子的。"我觉得他在骗我。  相似文献   

15.
我非常喜欢韩寒的一句话:"……既然社会上呼唤不到全才,那就只好把'全'下面的王给去掉,做个人才……"是的,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样样精通,干什么都绰绰有余,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谁呢?没有人能够做到。那我们就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去做个人才吧。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爱因斯坦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将他安排在4个人的房间里。爱因斯坦问第一个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为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好!我正担心来到这里找不到探讨相对论的伙伴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有些失望,叹了口气便说:"也好,我们…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故事我一直铭记在心.爱因斯坦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道手工作业.他打算做一只凳子,他做了第一只后,很不满意,就做了第二只.做完后还是不太满意,就做了第三只.第二天,他带了后做的两只凳子去学校.老师检查时,他拿出最好的(第三只),老师看了后说:"噢,我想世界上没有比这只更糟的凳子了."爱因斯坦听了后说:"有的."他说着拿出他做的第二只,说:"看,如果您想看更糟的还有,是我做的第一只,在家里."  相似文献   

17.
吴强 《湖北教育》2010,(2):60-60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交手工作业时,交了一个做得很糟糕的小板凳,老师很生气,信誓旦旦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保证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了。但是。爱因斯坦从书桌里掏出了两个更糟糕的小板凳。原来。那两个小板凳是爱因斯坦开始做的。老师们讲完这个故事后,通常会教育学生:虽然爱因斯坦做出来的板凳极其难看。他的学习成绩也差,但是他后来还是成为了了不起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这么一分神,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  相似文献   

19.
新“语丝”     
竹子:一生虚心向上,每走一步做一个小结(节。) 茶叶:经过无数次蹂躏,一经沸水,春天的绿色立刻溢出怀抱。 荷藕:尽管出污泥而不染,可一生多心,头顶一把保护伞。  相似文献   

20.
自主:既要凸现主体 也要体现主导 案例1:下面是一位年轻教师执教苏教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学习了课文,你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吗? 生1:我觉得爱因斯坦伟大,因为他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 师:很好,谁继续说。 生2:爱因斯坦真伟大,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