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课前预热一有效预习。明确目标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关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对话,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因此,为了保证“四要件”的有效实施,课前准备很重要。  相似文献   

2.
处在复习阶段的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教师越是告诉学生“别着急、要静心”,学生越是焦虑烦躁、复习不进去,其实这是由于消极心理暗示的缘故。告诉学生“别着急、要静心”的潜台词就是“你可能会着急、会焦虑”。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教师将积极的心理暗示融人复习课中。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实验课,教师的指导太多太细了。如学生实验操作前,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提出问题、方案设计、讨论交流,而后教师还要问:遇到某种问题怎么办啊?如果学生一时不明白,还要再讨论交流,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终于要动手实验了,教师还是不放心地搬出“温馨提示”,把学生实验中可能出错的路径一条条“堵”死。这样处理,表面看是教师没有替代学生做实验,实质是唯恐学生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4.
韩文 《考试周刊》2013,(83):27-27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前精心设“教”,而忽视了要精心设计“学”,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授之以渔”,安排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5.
课堂讨论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研讨课、汇报课、示范课、评优课及常态课中,时常会出现讨论这一环节,似乎有了讨论,就能体现“合作、交流、探究”,就能体现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就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数教师只重视讨论形式,课堂上明显存在着“假讨论”现象。讨论一定要因课制宜、因需而设,课堂讨论也要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6.
“稚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的,把再次授课当成首次接触.设身处地揣摩切合初中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索者、引导者和领路人,同时教师还要能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遇到什么问题。会想些什么,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对哪些知识的学习会出现困难和疑惑,哪些问题便于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的提出将引起本节课的高潮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更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具备“稚化”艺术.就能使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稚化”的目的是求得与初中学生的思维“同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7.
沈维平 《四川教育》2006,(11):21-21
课堂讨论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是对话的“媒介”,是课堂讨论的载体和核心。好的“话题”是引发师生头脑风暴,观点交锋、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促进师生、生生讨论向深度开掘的动力,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合作学习的“标签”。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就是课堂讨论的话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出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关键作用的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教师也可根据需要自行预设话题,但不管话题由谁提出,都应该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认知易混淆点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化点和拓展点。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变理讨论话题。让所有学生在话题的引领下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编按]  相似文献   

8.
走进课堂,无论什么样的课,教师或多或少都会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合作。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高谈阔论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有的小组则将任务推来推去,有的搭上便车干脆“随大流”,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讨论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发言后活动就此结束。从表面看,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却不敢恭维,任务的解决很多以不深不透而告终。  相似文献   

9.
1.在课尾画“逗号” 地理教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前半节课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师生积极互动,但到后半节课,教师估计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就开始开快车,该设问的不设问、该启发的不启发、该讨论的不讨论、该评价的不评价,浮光掠影,一带而过,从而导致整堂课前松后紧,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这种不顾学生实际而匆匆完成学习任务的课会是...  相似文献   

10.
一、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1.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想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疑,在活跃、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产生“想问”的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积极评价质疑,让学生“敢问”。学生的质疑一般可分为三类:A.与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可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B.不在关键处,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解答;C.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可婉转地告知学生,因为与课上内容无关,在课下帮…  相似文献   

11.
鲍有章 《青海教育》2014,(9):101-101
打造高效课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提高和进步。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为宗旨,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山西太谷县“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的24字课堂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4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精要是:阅读感悟一新课在学生不自学前教师不讲;自学检测—不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讲;合作交流—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先由学生2人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4人小组解决,教师只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即在学生不互相帮助解决之前教师不讲;展示点评一教师在点拨时要着眼于重难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和思维拓展之处;分层训练—选题时注意知识的顺序和思维的顺序,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拓展延伸—处理教材时要做好知识的链接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课能成为一堂成功的心理课?首先,在选题上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目标主题必须明确,整堂课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者,课程设计要逻辑清晰,严谨有序;最后,教师具有人格魅力,成为课堂的助威密器。总之,心理课不需要完美无缺,但一定要有“亮点”,能抓人眼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其感悟成长,收获生活中的美好。  相似文献   

13.
胡友全 《学语文》2007,(6):26-27
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创新,品尝阅读的快乐。同时教师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说到底,要处理好学生的“读”与教师的“引”的关系。用什么引导?按什么步骤引导?引导些什么?这是自读课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因此,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阅读,课中交流阅读所得,探究解决阅读疑问,可使数学课因“课前阅读”而精彩,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议题式教学是高中思政课活动型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高中思政课开展议题式教学时,往往容易面临情境选择与议题设置不相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议题式的教学评价不充分等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对于议题式教学认识不充分,“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深刻影响着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议题式教学与教师职前培训相融合,根据教学情境合理设置议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与青年教师通信时曾指出:“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之后,接着又句句讲,段段讲,越讲得起劲,学生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处才给说一说。”叶老积极倡导语文课要精讲,不要“满堂灌”。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精讲的作用,提高语文课精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快乐晨会     
许多教师对晨会课认识不够,甚至认为“短短的十分钟可有可无”,把晨会课上成道德说教课,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把晨会课上成“批评课”,批评成绩差、习惯差、作业不完成的学生:把晨会课上成“布置课”,布置今天要准备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事情……上学期末,我们对学校的1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晨会课感兴趣的不足10%,学生畏惧“晨会课”,因为怕“批评”:学生不爱上晨会课,因为讨厌教师婆婆妈妈讲琐事。晨会课究竟该上什么,怎么上,  相似文献   

19.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因为其有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等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积极使用。但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教师很少甚至不开展课  相似文献   

20.
“整理与复习”课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在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中主要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序的分类、综合,加以疏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