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19):12-15
<正>张平仁,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张平仁: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  相似文献   

2.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是我国进入近代以来的百余年间一直都在认真探索和反思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又一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众说纷法,争论激烈。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完全不相容的,应予以彻底抛弃。这样的观点正在我国社会的不同层面上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可忽视。能否彻底抛弃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是否完全不相容、以及在市场经济的条…  相似文献   

3.
孙建辉 《中国教师》2014,(21):21-24
<正>徐健顺,著名吟诵专家,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教师》: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内容,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您认为这有何意义与价值?徐健顺:国学教育圈中是这样评价《完善中华优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有一种偏颇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漠视个性,滞塞创新的,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和误读。人的个性特质与创新精神往往紧相关联。没有个性,构不成大千世界;缺乏创新,形不成历史卷帙。中国传统文化以《周易》为源头,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奠定了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理论基础。这一思想由先秦诸子所直接继承并在后世的传承中不断张扬,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薪火恒传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的发展中 ,传统与创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认为 ,创新不能割断传统 ,因为任何创新都是来自对传统最深邃的理解。而传统又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 ,因为抛弃传统 ,一切从头开始 ,是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的。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传统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三次转向:其一是固守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坚持中体西用的保守主义,文章把这种文化态度称为固守传统的零度转向;二是背弃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这是背弃传统文化的180度转向;第三种文化态度是一种融合古今中外思想的开放的文化态度,既珍视传统文化,又要走出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走出体用二元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开放型、学习型的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110-112
文章立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为仁由己”等则是我们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来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仅仅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是:学习和精通传统文化是必要准备;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甄别和评价是基本前提;坚持批判继承、融合创新是基本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是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的自我中心情结,就是认为,中国民族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中心情结”不仅是地理上的而且也是文化上的,并且两者互相支持、互相阐发、互相说明。本文通过在这两种情况上的比较证实,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近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这种中心情结的纠缠而被延误。而中国要实现传统价值观念的转换就必须首先突破这种中心情结,给予中国以及中国传统以合理的历史定位,要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文化展开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成人教育精神的现代重构,既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实践,更是一项宏大的文化活动。而在“教育实践”与“文化活动”的互动中,不仅显示传统成人教育精神的现代重构的极端重要性和极其急迫性,更揭示了中国成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这也表明,重建的核心环节是以现代视阈解读传统成人教育精神,关键是科学论证重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而重构路径的理性思考则是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1.
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背景,要求我们用多元文化视角去接受差异、应对变革.多元文化语境下,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丢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藏量丰富,并有很高艺术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致使传统音乐不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在普通音乐教育中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是改变这一面貌的重要途径."十一五"规划中关于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出台等,使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印度瑜伽养生和中国传统养生的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研究认为:二者都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源,具体在养生思想理论、生命观、自然观、防病观、饮食观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二者又有异同,在理论体系、实践方式、防病理念等方面,差异明显,各有特色。对印度瑜伽养生与中国传统养生这两种古老的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传承与弘扬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对现代养生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严复的思想是这么一个过程的:严复早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丢弃,中期偏向保守,晚期回归到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严复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严复在引进西学前期,主要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他认为能与西学相对应的内容,为西学作注、作解。而辛亥革命后,他主要是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对照西方的文化观。只是,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一直都本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以精华为本才是严复真正提倡的。  相似文献   

14.
程昌远 《历史学习》2004,(10):21-22
《历史学习》2004年第4期有这样一道题: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然而明清时却落后于西方、未产生现代科学的根本原因是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C.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D.闭关政策阻碍了与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此题的参考答案是A。我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原题看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在明清时落后于西方,二是中国未产生现代科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而这两层意思是有联系的:中国传统科技在明清时期多是总结性的成就,创新性显得不够,因而看起来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标志设计教学相融合,使现代标志设计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需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形”、“意”、“势”三个角度进行提炼与运用,才能使标志设计作品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通过调查当前河南省部分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认为造成当前民间传统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客观上现代文明对民间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冲击,主观上人们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等相关工作中忽视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由此提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注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墨学传统的总体论述并非很多、很透彻。本文就道德理想主义、实用理想、哲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墨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断续的关系,从而认为墨学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活动,引起了笔者的反思: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否值得提倡?如果提倡,该提倡什么?用何种方式提倡?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后退?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历史的选择,对于传统的陋习、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优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在文化的发展中,传统与创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认为,创新不能割断传统,因为任何创新都是来自对传统最深邃的理解。而传统又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因为抛弃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是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的。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传统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心理通过教育积淀为个体心理,心理健康需要重视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的构建,这使得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国传统教育对解决目前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