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所写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三吏”、“三别”的继承和创新经美英杜甫在其诗歌创作中,相当注重学习前辈的创作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既要继承.又要创新.“转益多师是汝师”是以“别裁伪体素风雅”为前提的。在诗歌创作中,杜甫始终把握方向,掌握原则.力求推陈出新.所以艺术造诣日趋完美...  相似文献   

4.
1.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九流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农、杂、纵横、小说共计十家。除小说家外,其余九家皆成流派,故称“九流”。3.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三吏”、“三别”:“三吏”是杜甫的著名诗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与之齐名的还有“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6. 南宋“中兴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7.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相似文献   

5.
“三史”、“三别”足杜甫的杰作,肖涤非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不是《古诗十九首》,而是‘三吏’、‘三别’。”(《杜甫诗选注》)杜甫为何能写出如此惊天动地、光照千古的作品呢?仇注于《无家别》后引王嗣爽曰:“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非亲见不能作”,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又说明作家自身思想艺术修养之  相似文献   

6.
《三吏》、《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其中的《石壕吏》,一直被选作中学教材。如何评价这组诗的思想意义,过去似有定论。近年来,一些同志提出了相反意见。正确评价这组诗,不仅是杜甫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关系到用什么思想教育青少年学生,因此,有讨论清楚的必要。《三吏》、《三别》是在什么背景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呢?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三吏》、《三别》写作于759年3月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经过一年多时  相似文献   

7.
说起杜甫,让人不由得想到“安史之乱”,提到“安史之乱”,不由得就想到了杜甫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那如何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在面对那悲惨的一幕呢?  相似文献   

8.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正是这特定时代的投影和折光。诗人将他的所见所感写进诗中,表现出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憎恨黑暗现实的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9.
杜甫《垂老别》有句云: 老妇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其中“岁暮”一词颇费解。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乾元二年(759)三月,由洛阳返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人民的痛苦情状,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的。既然是春三月,而何言“岁暮”呢?近查《钱注杜诗》、《杜诗镜铨》、《杜诗详说》、《读杜心解》等书,对“岁暮”一词,均未有注。建国后,新出版的杜甫诗选,多数也都避而不注,但在译文中却译作“老伴卧在路旁啼哭,寒冬腊月穿的是单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杜甫诗选读》)但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他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把目光投向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朝社会,写下了《春望》、《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不朽的名篇,后人常用“雄浑苍劲”、“沉郁顿挫”等词来形容其特点。其实他的名篇中也不乏清新自然之作,《绝句(其三)》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华明 《现代语文》2004,(5):42-42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东汉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即苏氏三父子。南宋四家: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元曲四大家:关…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一位极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沉郁顿挫、悲凉慷慨为特征。不过,人们常以《秋兴八首》、“三吏三别”那些忧国忧民、感慨良多的篇什为其代表作,而对这首写春雨的诗,总觉得它与心目中的杜诗不相符,或者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另一种优美柔婉的诗风。问题是,这首诗果真没有体现杜甫的一贯风格吗?或者说,从这首诗中,我们真的会发现另一  相似文献   

14.
主客的“融合”与“分离”原是用于评说汉赋的创作特点,本文借此术语概括杜甫与茶山叙事诗的不同特点。诗圣杜甫亲历了给唐代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安史之乱,创作了以“三吏”为代表的大量叙事诗,其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艺术手法为无数后人推崇和仿效。相距千年,18世纪末在朝鲜半岛诞生了有“杜甫还生”之称的实学思想家和诗人丁茶山。丁茶山面对朝鲜王朝末期传统社会体系崩溃前危机四伏的封建统治、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百姓,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叙事诗,最高成就之一是对杜甫二吏的效仿之作。本文以杜甫与丁茶山的“三吏”为例,探讨两位伟大的诗人在诗歌叙事中,表现出的“主客融合”与“丰客分离”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与新闻在写作上很难找到共同点,有趣的是,唐代不少许人善于用诗歌语言去搞新闻爆料。 杜甫最爱写民生类新闻,而且善于跟踪暗访,程著名的《三吏三别》中.他爆出“有吏夜捉人”的消息。有的时候,杜甫电喜欢写长篇通讯类稿子.比如《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革木,”描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率遭遇,  相似文献   

16.
丁若镛在朝鲜被誉为"杜甫还生"的作家,他深受杜甫的影响,在创作思想、意境和手法上深入借鉴并融合个人风格以及实学思想。本文将从丁若镛与杜甫的生活经历进行比较,分析丁若镛学习杜甫诗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并从丁若镛"三吏三别"的作品中分析其与杜甫诗歌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我读杜甫     
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杜甫,从他的《春望》到他的“三吏”、“三别”,然而对于杜甫的深刻理解却是在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日子里。一提到杜甫,人们总会想到他的爱国精神,想到他的作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少年时本也活泼好动,青年时本也裘马轻狂。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一个人从年少轻狂走向极端的沉郁,那说明他经历的一定是大悲大痛。正如杜甫,当他从一个翩翩佳公子成为一位逃难的老人,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几多悲欢离合,几多人情冷暖,几多世间沧桑。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悲,他的痛不是为他自己,不是为他的家人…  相似文献   

18.
流泪的阅读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阅读作品时。疏远甚至隔绝了泪水? 我记得那些曾经与眼泪伴随的阅读。为杜甫的“三吏”与“三别”,为窦娥感天动地的冤屈,也为那个可怜的孤儿凡卡,他将一封写着“乡下爷爷收”的信投进邮箱,天真地盼望着爷爷会来接他……不久前,为女儿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最后,小女孩冻死前在火柴的光焰中看到死去的祖母时,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6,(1)
我想,他一定是走进去了,在盛唐的安史之乱中,在风雨飘摇的腥风血雨中,他真正走进了黎民百姓的内心。不然,他怎么会听到成阳桥上“直上千云雷”的哭声,他怎么会懂得家书在烽火中的万金之重,他怎么会将“三吏三别”写得捶胸泣血,穿越千年的浩淼仍直击人心。杜甫,他  相似文献   

20.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