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借代是常用修辞格.流行的定义忽视了它的本质特征,使得一些重要的借代现象长期被忽视了.从定义入手,重新认识借代的范围,全面把握借代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深入认识借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借代修辞与借代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借代修辞是借代义产生的根源,当然有一部分借代义的确是从修辞借代演变而来,但修辞借代并非借代义产生的唯一根源。借代只是一种手段,当人们掌握了借代这种方法时就会运用它赋予词新的意义。借代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产生早于修辞借代。  相似文献   

3.
借代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羊”字谈起,又进一步从“意”和“音”的角度具体谈论了借代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并由此提出了“借代造字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借代义,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借代义产生的根源时,只认识到语言层面而并未深入剖析其形成的深层机制,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语言是思维反映。借代义的产生也应是人们运用一定思维方式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那就是借代思维或称借代认知机制: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只能说明词义变化的重要性,认知因素才能说明借代义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借代和借喻是英汉语中两种重要的修辞格,由于二均涉及词义的转化,因此两种辞格容易混淆。本指出了借代和借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阐述了借代和借喻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本从两所构成的客观基础,两中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两的转换方法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分析了两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存在数量可观的借代词语,其中建立在同一语素借代义或借代用法基础上的若干个借代词语形成同素族借代词语类聚。同素族借代词语类聚的存在加速了语素借代义的产生与稳定。从借代词语间的聚合关系出发,根据对《汉语大词典》借代词语的统计,详细介绍了同素族借代词语的逻辑类别,并根据借体与本体的关联程度以及借代语素本身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影响同素族借代词语类聚多少的因素,最后按照语素不同借代义或借代用法之闻的关系介绍了同素族借代词语中借代语素的语义类别。并提出同素族借代词语类聚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借代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很早就被人们重视和运用。运用借代,可以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加形象性,也可使语言富有变化。文章探讨了借代手法在古代诗文中运用的方式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9.
英语借代是用一种名称代替另一种名称的方式,它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通过喻体说出本体,使语言更加简短、生动、有趣。本文简述了借代的各种形式,包括:动植物的借代;地名、街道名、建筑物的借代;商标的借代;工具或实物借代某一行为或行为主体;具体借贷抽象或抽象借代具体;人名、作品名的借代等。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1.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12.
借喻、借代都是传统辞格,但是关于这两个辞格的区别问题,语言学仍存在着争论。简要回顾这些争论情况,并就吴德升把“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判为借代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它只能是借喻。  相似文献   

13.
借代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说话者以借代传递信息,进行交际,正吻合了语言学家所说的“省力原则”,其正面作用已被众多认知语言学家所关注。然而,本文注意到,如果借代语用过程中,忽略诸如选择、礼貌、文化、价值观等社会需要因素,势必会造成交际负面影响,此类现象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借代是人们置熟悉的修辞格之一。文章主要是针对古汉语中的“截取式”借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布衣”代平民百姓.“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我们必须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把所代称的事物准确地译出来,才能保证不出差错。  相似文献   

16.
借代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修辞格,是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辞格,也是很混乱而又常常被忽视的一种辞格,因此借代辞格的辨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汉语中,借事物的性状相代是借代的一种基本类型,属于“旁借”,包括属性借代、色彩借代和状态借代等方式。它主要分布在韵文语体中,基本表达功效是简洁语词、突出性状、协调声韵。它有别于“借事物的特征、标志相代”、“用抽象代具体”.也是“兼代”、“中心语的省略”所概括不了的。这种借代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已经凝...  相似文献   

18.
借代是传统的修辞手法,修辞学界多年来一直注意研究它,但对它的解释却显得空泛、笼统、不得力。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解释途径对借代的各种方式逐一加以解释,则能够探求其形成动因和从这一角度解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卞智文 《语文知识》2005,(12):25-25
借代通常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但在文言文中却有一种特殊的借代——用两个同类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例如: 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词义引申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修辞格借代的运用也会引起词义的引申,我们称这种引申为借代引申.借代引申共有五种基本类型.由借代形成的引申义与由借代形成的修辞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