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常山太傅韩婴的籍贯,司马迁、班固记载为"燕人也",很笼统,为后人争韩婴为本地先哲提供了机会;明清以来,有两府一州四县认为是韩婴籍贯所在地。根据韩婴籍贯的燕人说与两府一州三县说和韩婴墓四种不同的文献记载与其籍贯的关系,以及韩太傅祠与其籍贯的关系等,认为明清以来所说的韩婴籍贯证据都有瑕疵,还是以韩婴籍贯燕人说为好,范围大而不具体,但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2.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期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作者韩婴,汉文帝时任博士,汉景帝时任常山太守,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名学者。《韩诗外传》综合各家学说阐述诗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书中有些篇章的内容涉及《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汉初韩婴的著作,流传至今较为完整的是《韩诗外传》,借此以认识韩婴的思想立场和汉代初年的思想界。韩婴站在儒家的思想立场上,吸收了其他各家思想,呈现出兼收并蓄、熔百家于一炉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韩婴是汉文帝时的《诗》博士,是汉景帝时的常山太傅,为人处世精明强悍,是两汉韩诗学派的开创者。韩诗学派是以韩诗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学派,解释《诗》自有特色。其兴起于西汉,兴盛于东汉,传授者、研究者与学习者类型多种,人员多样,上至皇帝皇后、贵戚官僚,下到士人百姓,人数众多。韩婴与韩诗学派著述多种,有的流传了两千余年,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韩婴与韩诗学派在两汉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6.
崇礼还是崇法,经常作为辨别某种思想属于儒家还是法家的倾向性标识。先秦时期乃至到汉初,礼和法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韩婴对礼与法的理解、对它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关系,作通盘考虑。礼与法在韩婴的治世之道中都派上了用场,二者已经统一在他的政治思想框架里。  相似文献   

7.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享年约90岁左右。韩婴、毛公年龄不可确知,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前后,应与辕固生、申公同龄,故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约70岁左右;韩婴为文帝博士时约40岁左右,为常山王太傅时约80岁左右。  相似文献   

8.
一内传内传,原指解释经义的文字。《汉书·艺文志》上有《韩内传》四卷,是汉代韩婴解释《诗经》的文字,现已失传。这种对“内传”的标用,相当于现代对某一诗文的鉴赏和注解。有人把《春秋》三传  相似文献   

9.
《晏子春秋》是一部描写齐国丞相晏婴事迹的历史故事集.其成书年代,吴则虞认为既不在毛亨之前,又不在韩婴之后,大约在秦政统一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董治安认为《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谭家健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在秦王朝统一六国前后.笔者认为,《晏子春秋》的成书当在战国中期之前,其年代晚于《国语》.早于《墨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诗经》“四家诗”之一的韩婴所著的《韩诗外传》与《诗经》的关系;对《韩诗外传》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诸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南阳汉画像石有着众多的古代建筑物的装饰物,很值得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渊源,极具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蚩尤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与黄帝、炎帝并列被尊为“华夏三祖”。但通过整理上古战争神话史料可以发现,蚩尤与炎帝在很多方面有一致之处,而且大量汉、苗两族的文献和神话传说都可以证明蚩尤和炎帝是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整顿吏治、惩恶扬善,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确立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春秋时期为萌芽阶段;战国到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时期为其形成阶段;西汉、东汉王朝为其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自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贸易活动历秦汉而不衰。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贸易场所。明清时期,产生了专业性的棉花、紫草与牲畜市场,出现了促进买卖双方交易的中介机构———牙行,长山县周村镇与齐东县城发展成为与湖北汉口、广东佛山齐名的商业城镇。但黄河三角洲古代商业没有退脱地方化与封闭性的特征,属于封建小农经济范畴内的余缺调剂性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汉朝专制统治的加强,社会上“为尊者讳”之风渐兴,使得司马迁、班固著史的“实录”精神存有一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马、班两人记载高祖、惠帝、武帝、元帝等西汉尊者的不同笔法,指出司马迁敢于逆批龙鳞,针砭当世;而班固在《汉书》中为西汉尊者隐恶扬善的心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在著史的“实录”精神上逊色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17.
军事经济战略思想是两汉政府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影响。西汉立国之初 ,统治者由于采取积极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 ,如恢复经济、积粟输边、移民实边、发展养马业、开放关市等 ,使汉王朝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在汉武帝时期 ,对消除边患和拓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东汉时期 ,对防备边犯 ,保证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汉廷的安全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道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概念。在历史上,中国唐代的韩愈率先明确提出了从尧传之孟子的传承谱系,承认道统由帝王向师儒的转移,以之抵抗老之家。时隔一千年,日本江户时代的荻生租徕在承认道统从尧至孔子一脉相承的同时,却对先王之道和儒家之道严加区分,否认孟子是先王学说的继承人,批判宋儒的学说观点,力图对传统的道统学说进行重建,恢复先王之道的治国天平下的政治性。通过韩愈和徂徕关于道统学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明白中国儒家学说在日本的流转、影响和日本儒学在批判、继承中国儒学基础上的独特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帝部族由西向东进入中原,定都有熊(河南新郑),在这一带留下了丰富的神话与传说,同时也有相关的地理神话,对河南黄帝神话与传说的研究有助于考察神话与传说的关系,同时也能反证上古史实。  相似文献   

20.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