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指出,殷墟祭祀卜辞里常见的"遘"字,指的是一种祭仪,意思是迎遇鬼神。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遘"字句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种句子的主语是"王",但经常不出现;其主要动词即是"遘",其用法是为动,同"王宾"卜辞中的"宾"是一样的;"遘"的为动宾语一般是动词语:或者是祭祖动词,或者是祭祖动词词组;"遘"的状语和补语都是表示时间的:或者由时间名词充当,或者由祭祀动词语充当。本文还指出,作"遘"的为动宾语的祭名,常常是用牲法;而作其时间修饰语的祭名,其举行的时间多是固定的,不是用牲法。  相似文献   

2.
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在1958年于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被发现,但对"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研究尚不多见,并一般被认为是17世纪的抄本。其实,从内容特点上看,"圣成吉思汗祭祀经"应成书于1521年之前,它使人得知古代成吉思汗祭祀的实施状况。"圣成吉思汗祭祀经"的存在也证明,在左翼蒙古察哈尔曾经举行成吉思汗祭祀。另外,从"大恩赐"的范围涉及喀尔喀、鄂尔多斯以及其他蒙古部落的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成吉思汗祭祀仪式曾经是蒙古统一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3.
远古宗庙豢养用以祭祀天地、列祖列宗的肥犬叫做"献"。这种狗既然属于祭品,就比普通狗的身份高贵。但是,无论其身份多么高贵,也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祭品而已,而前朝臣服或叛逆内部投降于现政的大臣、官员,其身份和社会地位与朝廷豢养的、用于祭祀肥犬毫无差别,故用"献"来喻称他们。孔子所谓"文献",分别指记载历史变故的文字资料和通晓历史变故的官员或隐居于民间的遗老,后世则偏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和文物。"献"为皇家祭祀用的肥犬,其身份虽高贵,但只是一种小摆设,用来比喻人,并无"贤"与不贤的区别。自郑玄以来,历代文献学家,将其误解成"贤人",失之。  相似文献   

4.
汉代帝王将山岳与河流的祭祀纳入祭礼,使其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元氏汉碑中祭祀山神的文字正是东汉帝诏的反映。碑文记述了元氏县境内名山纳入国家祭礼和建祠祷山求雨的内容。祭祀元氏诸山神的费用主要出自郡县的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困难,可申请朝廷财政资助。碑文中的“王家”指朝廷,“王家钱”和“王家经钱”是中央财政经费,不是常山国的经费,也不是常山王私人的费用。东汉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名山活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灾害救助方式。  相似文献   

5.
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时祭祀月亮的礼俗。中国古代祭祀月亮的礼俗由来已久。古时天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所以天子祭祀天地是在做"孝"的示范,祭祀日月是在做"悌(tì,敬爱兄长)"的示范,以此教导百姓。由于朝廷祭月的目的是教导百姓,所以很有可能把这个祭月的风俗推广到民间。  相似文献   

6.
在南段拉祜西家庭中,页尼既是祭祀祖先的神桌,又是这个家庭中被祭祀的一代祖先。在当地人的观念系统中,页尼是具有"并系"特征的祖先,是一种没有坟茔崇拜的祖先崇拜,当地人将页尼作为一种行动模式。页尼具有转换性质,不断的神性转换使得页尼最终实现由个体层面向群体层面的转换。页尼具有代际传递的"父系"特征以及共用的"母系"特征,贯穿于当地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联结出各种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7.
敦煌遗书中宗教祭祀韵文俗文学指宗教祭祀催成的民间通俗诗词,既有深厚文化背景,也有丰富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它们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祭祀中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0.
"花腰歌舞"围圆跳跃,产生于花腰先民的渔猎生产,其存在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男女青年相会歌舞(自娱性),二是节日喜庆歌舞(庆贺性),三是祭祀场合歌舞(祭祀性)。"花腰歌舞"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围圆跳跃"、"击掌定调"、"循循善诱"、"段落性重复"、"奔放热烈"、"意味隽永"、"坦露心怀"、"觅求知音"、"抚慰心神"、"潜移默化"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诗经》中与陕西汉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大雅·瞻卬》和《大雅·旱麓》两篇。若论及汉中在礼乐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于汉中本土的《大雅·旱麓》篇则是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旱山祭祀所用的"玉瓒"、"黄流"、"清酒"、"骍牡"、"柞棫"和祭祀周围所见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先秦时期陕西汉中礼乐文化与生态文明互相交融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附近的一整坑的甲骨,从卜辞的内容、字体风格等方面来看,都与殷墟王卜辞有很大的区别,占卜主体为"子",我们把这批材料列入"非王卜辞"中。之前出土的甲骨卜辞中非王卜辞数量较少,花东甲骨的出土丰富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史料。学界对这批材料所属时代、占卜主体、主要人物以及占卜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对殷商时期的贵族生活面貌也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诗经·周颂》多以祭祀、祈福和歌颂祖先功德为主要内容,用于祭祀和朝会宴飨等场合。本文从"尚德"思想入手,试图从诸多方面展现周朝取代殷商后,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天下,而对"德"的重视。其中周人在天命观念、先祖祭祀、战争意识、个人修身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尚德理念的紧密联系,本文拟取以上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从而探究周人尚"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晚唐五代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及武夷茶文化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诗中的"地仙"所指,学界大多释为"作者自指",也有学者推测徐夤诗中的"采摘新芽献地仙"是"一种祭祀茶神的仪式,所祭或为陆羽否?"其实,徐夤诗中的"采摘新芽献地仙"句,确为一种祭茶仪式,只不过所祭的"地仙"并非"陆羽",而应为武夷仙人"武夷君"。  相似文献   

15.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16.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7.
“岳”一作“(山狱)”,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传说群神所居,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五岳为神。那么五岳具体是指哪几座山呢?我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东周剧变,周天子“王”的所有权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取代.不过,在睡虎地秦简中仍有一组财产被同时冠以“公”与“王”的专有性质即“公祠”“王室祠”等特殊财产,而与之相关的祭祀类律法的存在则表明了秦律对于先秦祭祀传统、法家“立公灭私”思想的继承,又体现出在秦朝改元称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借助早期祭祀律法来宣明其统治权威的政治目的.在其后的汉初律简中又较难寻见此类记载,这无疑是秦汉律简中较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9.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县大伾山庙会为例,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特殊魅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传统士大夫的核心困境在于,"内圣"和"外王"被迫割裂后的精神失落感。《苏氏易传》、《程氏易传》是苏轼、程颐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文化思路。苏轼强调"内圣"的独立性,全面拓展了传统士人的精神空间;程颐在"理"的高度上,将"内圣"、"外王"重新统一。在他们的文化思路中,学术研究和生命体验得到了充分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