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集体行动的内部动员过程——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尔森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是防止"搭便车"从而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是以集体行动内部的组织化与制度化为前提的,而对那些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并不具有解释力.在对一次弱组织化的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的个案分析中,提出硬强制动员与软强制动员两个概念,对弱组织化的集体行动何以可能给予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村委会选举中竞选精英通过强社会关系形成精英动员同盟,并通过动员中间人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动员工作。动员工作分别按照承诺、请客、送礼和送钱的程序进行。一方面,村委会选举的完成得益于精英通过精英动员而进行的推动;另一方面,精英也在动员过程中间接操纵了农村基层的村委会选举。  相似文献   

3.
华侨与侨乡的现代化历程——以泉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被公认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有过卓越贡献,在侨乡泉州,这种贡献尤其明显,甚至是侨乡现代化的绝对主力。但是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并不只是发展,近代中国在现代化中面临的困境在侨乡以特有的方式被缓和、消解,比如部分抵抗了近代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及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网络。华侨对现代化的理解也与知识精英阶层有所不同,不宜对华侨对侨乡的现代化影响有想当然的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4.
资源动员理论兴起于1970年代,主要是对1960年代西方蓬勃兴起的社会运动现象的反思.它颠覆了传统社会运动理论的非理性假设,提出了理性假设.资源动员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资源动员分析和动员背景分析.资源动员理论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中在资源动员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资源动员、成员动员和框架动员三个研究维度,展示出较强的理论综合能力,是研究集体抗争事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人的自传文学传统开始于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也使华人失去了在美国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现代华裔美国作家特别是汤婷婷和谭恩美等人在继承这种自传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在她们的自传作品中重新书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并力图塑造"混合文化"这一新的华裔美国人的自传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动员的持续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面临复杂历史环境,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执政党建设任重而道远、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价值观的迷失。为了实现"四化"的目标,邓小平利用思想动员、组织动员、利益动员、情感动员等手段,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实现了由"群众运动"向"制度化动员"、由国家主导的政治动员向国家引导的社会范围内自主进行动员的动员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意义的贫困治理道路,形成了独特的贫困治理经验,其中就包括广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贫困治理.当前,中国乡村贫困治理"双轨双层"的社会动员结构已初步形成,展现出科层化社会动员占据主导、通过政策供给进行社会动员等鲜明特征,但也面临社会动员碎片化、科层化社会动员存在负效应、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失衡等困境.通过社会动员主体的整体性塑造、社会动员边界的适度性控制、社会动员结构的系统性嬗变,以提高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效率,实现贫困治理与社会动员在获取现代性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1953年,芜湖市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号召,对贯彻婚姻法运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社会动员,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消除了群众对婚姻法的偏见与误解,树立了新的婚姻家庭观念。这次社会动员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婚姻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层干部在宣传婚姻法的社会动员中起到关键作用,人民群众的充分发动与参与是社会动员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国家对乡村社会有效的政治整合及政治管理的过程中,领导人民创造了"阶级动员—认同聚合"的政策动员模式,这一模式对于迅速而有效地推行党的农村政策发挥了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新移民与新侨乡问题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关注少数民族新移民问题,以朝鲜族新移民为中心简析延吉市如何崛起成为旅韩新侨乡,主要讨论新侨乡产生的背景、新移民的发展历程、侨汇和海外收入的影响,最后,揭示延吉市侨乡文化的形成,指出作为跨境民族的朝鲜族对韩国的文化适应相对容易和韩国民族主义化的政策改革是新移民迅速发展而使延吉市崛起成为新侨乡的主要原因,还提出延吉市丰富了侨乡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基层政府运动式动员存在基层有效治理的困境.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国家对基层政府的动员转向项目化动员.项目化动员从基层治理方式、治理逻辑、治理中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动员成本、基层政府治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来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基层政府动员转型反映了国家基层治理逻辑和治理模式的变化,也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困境,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契约文书文类的特殊性决定了契约文书中的货币表达方式必须同时兼顾国家货币制度、民间社会实践与地方财税政策三者的关系。面对国家制度的僵化迟滞,地方官府的被动适应,广府侨乡社会一面广泛使用银元,主动选择采用银元制的流通方式,以顺应中国货币制度近代化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契约文书的货币表达方式,创造出一个系列介于新、旧货币制度之间的过渡性混合制的货币表达方式,既维护了王朝国家的制度性规定,又为广府侨乡社会自主选择货币流通方式提供了灵活的弹性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活跃的非政府组织。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它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工作,学生义工服务即一种重要方式。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学生义工服务是宗教性与社团性的结合,其主体为青年学生,通过会员直接参与和招募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服务,服务范围广、领域宽、贯通中外,具备很大的社会动员力和实际效力。义工服务最终起到了缓和中西文化冲突、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流动、SARS与公民保障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城乡二元分割为基础的保障体制障碍,使上亿流动农民成为SARS攻击中十分脆弱的社会群体。政府以前所未有的举措扼制SARS向农村蔓延的事实说明:流动使农民超越狭隘的私人性和地域性,第一次赋予其公共性社会身份。而政治平等的公民需要以社会平等的公共身份为支撑。为此,应该从平均民权的理念出发,改革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公民保障网络,特别是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中央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是改造并利用中国传统社会广泛存在着的约定成俗的民间互助行为、创新并发展马列主义合作理论的结果,是作为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动员与经济动员策略而在苏区发展起来的。就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革命战争、经济建设、资源动员的关系而言,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成功地利用了赣南闽西地区乡村既有的民间互助习惯与行为,有效地动员起中央苏区民众投身农业生产与商品流通,充分调动了苏区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积极性,有效集约地动员了苏区颇为紧缺的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7.
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是指因生存环境变迁,移民对象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调适过程.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具有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进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以及移民社会适应性基础条件等方面的特征.生态移民面临生产方式改变难、生活消费适应难、风俗习惯融合难以及社会交往认同难等社会适应性问题,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面对国家创新和地方创新建设的新语境,传统中文专业如何改革,是当前普遍关系的问题。本文围绕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文专业如何深化改革,构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目标,就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改革整体方向,以及改革中必须处理的矛盾问题,提出初步的设想,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农村处于转型阶段,出现了从乡土化到城镇化、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礼俗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型期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动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冲击,因此,应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因为,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的农村高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农村高中教育是教育投资中的一笔合算账,是城乡一体化的衔接点,在改善社会结构上具有经济学效用。重视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有利于农村人口实际收入的提高,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就业压力,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