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村广播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最有效的现代化工具,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农村广播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5,(10):79-80
为更好地配合广电总局的“农村服务年”中心工作,更好地推动农村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搞好对农村广播电视宣传,努力使广播电视更好地成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浙江省海宁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海宁潮·天通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活动,8月1日发出有关通知。  相似文献   

3.
各级广播电视局、电台、电视台,各级广播电视学会,中广协会各专业委员会,有关高等院校:国家广电总局把2005年确定为“对农服务年”。为配合总局的中心工作,推动农村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搞好对农广播电视宣传,努力使广播电视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浙江省海宁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海宁潮·天通杯”广播电视农村服务年征文活动。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电视不仅仅是一种事业,而且是一个产业。它不仅具有舆论宣传的喉舌职能,还有重要的社会属性和经济职能。因此,把广播电视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弘扬先进文化,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对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谈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宏伟蓝图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无疑,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在党和人民心中,在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  相似文献   

6.
陈刚  卿志军 《新闻窗》2007,(4):40-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平衡,其中关注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新闻媒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负有什么样的职责?也当是我们应面对的重大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中国13亿多人口的近一半在农村,拥有6.74亿的农村居民是广播媒体不可忽视的受众。在大中城市的广播电视有一个大发展、好基础的情况下,应该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广播电视的注意力转向农村,转向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促进这些地区广播电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增强和改进对农村的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8.
陈静伟 《河北广播》2006,(5):110-110
广播电视既是社会的“传声筒”,也是社会的“监视器”,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举措,都离不开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沟通、释疑解惑。县级广播电视在增强舆论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力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对弱势群体时的关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作为广播电视事业主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覆盖专用网(简称广播电视网),以其独特的系统性、专业性、综合性、层次性,覆盖着将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使我国成为广播电视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令举世瞩目。目前已建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行有线无线相结合、天上星地面网相互交融、对内对外并重的规模庞大的广播电视网,为我国的广播电视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这个网的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78.7%,拥有5亿多台收、录音机,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44…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住和作用是由新闻舆论的特性与和谐社会的特征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因此,研究新闻媒体与和谐社会各自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对于发挥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传媒在我国扮演着重要的指导群众舆论的工具,同时也是在我国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推动力。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这就更为作为我国主要宣传工具的广播电视传媒提出了新的更大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广播电视传媒产生了新问题,面临了新挑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推进广播电视传媒改革,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传媒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舆论支持和宣传指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广播电视传媒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开设专业农村广播电台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琳 《新闻知识》2005,(3):36-38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泱泱大国,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高达9亿的可观数量是农民。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和关心“三农”问题,制定了各项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努力。建设农村的物质明固然非常重要,但对于农村精神明和政治明的建设也当然不可忽视,同样是我们现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对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讨农村广播电视综合发展的路子,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职责。一、以有效的工作取得党政组织对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的直视和支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党政组织对广播电视的重视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党政领导的指导思想、政治素质和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广播电视工作者能否以突出的工作成绩赢得组织的信赖和重视。修水是一个有名的“老大边穷”特困县,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向农村倾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无疑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在基层、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向基层倾斜,特别要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传媒在我国扮演着重要的指导群众舆论的工具,同时也是在我国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推动力.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这就更为作为我国主要宣传工具的广播电视传媒提出了新的更大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广播电视传媒产生了新问题,面临了新挑战,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推进广播电视传媒改革,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传媒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舆论支持和宣传指导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就针对广播电视传媒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13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农"问题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但从当今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从广播电视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宣传"三农",把农民迫切需要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文化精品传递给广大农民,切实为"三农"做好服务,是当今广播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一、本世纪末广播电视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过去的十年,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由十年前的50%左右提高到75%左右。事业建设的高速度发展,为发挥广播电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广播电视在传达政令、报道新闻、沟通信息、社会教育、文化娱乐、提供服务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世纪末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奋斗总目标要求:“无论在事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做到95%以上的人口都能看好电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也是联系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其中主流媒体对于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为重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旨在发挥主流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思想政治工作最前沿的阵地,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最紧密的纽带.长期以来,广播电台的对农节目在农村中有着最大、最稳定的听众群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国土的绝大部分,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比重,13亿人口有近10亿农民生活在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