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明朝法律关于在室女、为人妻者法律权限的规定以及女性犯罪、女犯宽宥情况,通过与唐、宋、元代相关法律的比较,探讨明代妇女的法律地位;通过考察明朝法律实践和社会实际,揭示明代妇女法律地位"低中有高"的特点,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邪教的本质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立足于邪教与宗教,科学的对立,揭示了邪教完全不同于以神圣的形象使人的存在获得神圣意义的宗教和以精确的概念和逻辑的方式理解世界的科学,阐明了邪教鲜明的反宗教性,反科学性,反社会性的本质特征,提醒人们预防和警惕这样的假先知。  相似文献   

3.
明代实行重典治吏,对官员的职务犯罪监控得十分严密,应该说是封建刑法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正是由于其中期以前很好地实施了“对官员职务行为的严密监控”,所以其社会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经济发展;但到嘉靖以后,随着对官员管理的松弛,贪污徇私、任意妄为之行为日益严重,吏治堕落,最终引致了明王朝的覆灭。本文通过对官员出行的法律管制,从侧面阐述了明代的职务犯罪监控。  相似文献   

4.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6.
明代科举独设进士科,使人产生科举选拔的人才普遍缺乏律学基础的印象,然而明代科举制度的设立理念以选拔全才为目标,因而有必要探究经由科举入仕者的法律素养。明代三级官学建立了一整套法律知识传授与考核制度,使士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法律基础知识。乡试、会试中判语、策等法律试题从多维考查了士子的法律素养,唯有法律知识储备与法律思辨能力兼具者才能脱颖而出。殿试策问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征询了士子们关于国家治理中法律问题的见解。部分新科进士还要到各衙门观政,通过读律、理刑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就选官层面而言,明代士子在进入官僚队伍前即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素养,明代科举制度下官员欠缺司法能力的看法并不允当。  相似文献   

7.
不少资料都表明,青少年是邪教毒害的一个群体。邪教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文章仅论述邪教对青少年的心理危害。文章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一是青少年特别容易受到邪教控制的心理原因,二是邪教控制青少年心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邪教有它形成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邪教活动会更加活跃,世界各国都对邪教采取抵制的态度.根除邪教,要从物质、精神两个方面消除邪教产生的根源.根除邪教要立法.  相似文献   

9.
当代邪教危害社会,它与合法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不可混为一谈,非法邪教出现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论,搞好两个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护宗教,自觉抵制和打击邪教。  相似文献   

10.
当代邪教危害社会 ,它与合法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可混为一谈 ,非法邪教出现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论 ,搞好两个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保护宗教 ,自觉抵制和打击邪教  相似文献   

11.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2.
追求复古是明代文学思潮的主流。复古必须确定文体典范和师法对象,而这正是通过辨体制、溯源流、明正变、品高下来实现的。辨体批评因此成为明代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文体分类之细密、体性辨析之精审,以及对文体发展演变的深度考察和精确把握。  相似文献   

13.
明代律学的成就多方面:律例关系理论的确立,成为明清两代制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对"明刑弼教"理论的改造和深化,使"刑用重典"、"律外用刑"合理化;律学理论、注释律学、律史学等分支学科发展,使律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律学理论与应用律学的融合,为更好运用法律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注释律学对罪名、刑名新诠释,进一步深化了制律理论。  相似文献   

14.
明朝吸收了唐宋以来廉政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在开国之初,便推行了一场规模宏大、颇具特色的廉政法制建设,主要表现在完善反贪贿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等几个方面。总结明初廉政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明王朝自建国以来,统治阶级一直都很重视西北边境地区的治理,而马政的实施则是其极为重要的强边御虏手段之一,也是明王朝历代君臣所共有的治边观念。在马政中,官牧和市马两种方法并行不悖,一度使明朝边备充裕;而到后来,由于所用非人,豪强侵夺,马政遂而衰败。马政制度从确立、实施、发展再到完善和逐渐衰败,既是明朝边疆安危的变化表现,也是明王朝整体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央王朝看到了贵州地理位置对稳定云南具有重大军事意义 ,故而将贵州纳入了直接管理。为了切实有效管理贵州 ,采取了以安抚为主 ,以剿杀而辅的手段。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不断加强儒家文化的渗透 ,从而实现其“以夏变夷”的王化目的。但是贵州在全国的地位仍处于次要地位 ,当中央王朝遇到其他重大问题时 ,往往放松对贵州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7.
明朝建立之初,德州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民生凋敝,随着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外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德州逐渐繁盛并成为运河东岸的经济、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18.
明代部分宦官或出身于内书堂,或出于附庸风雅与外廷文人士大夫诗酒交游,或充当帝王伴读,乃至更有文士"自宫"或"被宫"入内,诸多途径下形成一个奴婢型知识阶层。这些知识型宦官时有进行文学创作,而尤以诗歌创作居多。就其遗存诗作而言,独具"悲情孤寂"、"潜心佛道"、"交游风雅"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明代继承完善了前朝的登闻鼓制度,明确规定了登闻鼓案件的受理时间、受案范围和审理部门等内容。登闻鼓制度对平反冤假错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时代及其自身制度的局限,并不能完全杜绝冤狱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诗学的主要形式是诗话,单独成书或比较系统的诗论、诗格以及论诗为主的笔记。其形成情况:一、录历代或前人的诗话以备习用;二、部分征引前人和同代人的诗论,同时有自己的论述;三、自成系统的诗论和诗学资料整理叙述;四、他人的诗话作丛编。本所及主要是指传统书目列入“诗评”一类的作,约130余种,考述其作、版本及内容,诗学观念等,对目前有关的记载多有正误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