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都是驰名世界的文明古国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公元前 3世纪中叶 ,佛教由中印度传入西、北印度。不久 ,中亚地区大月氏、康居以及安息的佛教僧侣纷纷沿“丝绸之路”东来传教。自汉至晋 ,佛教在中国内地传布渐广。佛教既受提倡 ,佛典的翻译便显得格外需要。西域各国、印度、月氏、安息、康居高僧来华后 ,在洛阳与汉族沙门、清信士合作 ,从事梵典的转译。自汉开始 ,迄于唐代 ,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翻译事业。佛教传入中土后 ,佛教文化交流成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两国佛教僧侣的传道求法又成为中印佛教文…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占据长安的前秦政权一度统一了中国北方而对东晋形成压倒之势。这与霸主苻坚的统治密不可分。苻坚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广泛起用汉族士大夫,明令禁止谶纬。苻坚对西域的佛教和西域高僧充满了热忱与幻想,迎请中外高僧,齐聚长安,建立起当时最大的译经中心。汉族士大夫赵整引导苻坚接纳佛教,苻坚支持赵整组织至少外国僧人7人、中土僧人17人荟萃一堂,翻译佛经至少31部。苻坚征襄阳,迎来高僧道安和佛弟子习凿齿;攻西域,迎请高僧鸠摩罗什。苻坚对佛教的热忱,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当时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儒、释文明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年一前232年)统治时,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天竺(当时中国称印度为天竺)各地,并不断向四周扩展,终于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逐渐传人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初年,汉明帝夜梦金  相似文献   

4.
麻晓芳 《中华文化论坛》2022,(5):16-26+154-155
藏文和西夏文文献均显示,12世纪中晚期,藏传佛教曾经盛行于西夏,很多来自西藏本土的上师被西夏聘为帝师。受藏传佛教影响,西夏不仅译出大量藏传佛教文献,而且在西夏仁宗时期(1139-1193年在位)开展的大规模的校经和译经活动中也有藏地僧人参与校勘的痕迹。本文在梳理西夏文佛经文献基础上,从文本体例、佛教术语、陀罗尼用字、语法规则等几个方面考察佛经中的藏式翻译原则。这些特征与中原的翻译原则不同,在藏传佛教影响下的敦煌文献以及元明清时期编译的佛经中也能见到。这些藏式翻译特征在鉴别和研究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佛经翻译文本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印度学者鸠摩罗什(344—413),天竺(古印度人),是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一。公元5世纪初,他来到中国长安领导逍遥国译场,主持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其中将印度大乘佛学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确地翻译出来,大大促进了大乘佛教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当时龟兹国的公主。他九岁时随母到了当时小乘佛教的中心(?)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师事盘头达多法师,学习小乘。13岁时又随母离印度来到中国,在沙勒(今新疆的疏附,疏勒)学习。他母亲再去印度时,他自愿留下。此时,氏族的符坚建立前秦,势力强大,南打东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最初仅在宫廷、贵族中信奉,以后渐播民间。据史籍所载,西晋时长安与洛阳的寺院已达180所,僧尼3700人。这一数字虽是后人所记,未必即为信史,但当时长安的“寺庙图像崇于京邑”则不庸置疑。世居敦煌的月支人竺法护,...  相似文献   

7.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犍陀罗语文学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犍陀罗语属于中古印度雅利安语西北方言(North-Western Prakrit)。它最初流行于古代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始见于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立佳卢文摩崖法敕,所以英国语言学家哈罗德·贝利爵士(Sir HaroldBailey)建议命名为Gandhari(犍陀罗语)。①这个建议目前已经为学界普遍接受。 犍陀罗语在丝绸之路上的流行,归功于公元最初几个世纪在中亚和印度建立贵霜帝国的大月氏人。贵霜帝国以佛教立国,随著帝国的扩张,佛教亦被大月氏人推广到东方各地。他们向征服者输出的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刘孟学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先后出现了数百位佛经翻译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他们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罗什"意为"童寿",十六国时后秦僧人,原籍天竺,生于龟兹...  相似文献   

11.
吴平 《华夏文化》2005,(4):32-34
鸠摩罗什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在长安先后译出98部大小乘经律论藏。这些佛教典籍的传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南北朝时,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至此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僧人得以精研细选,各承一说,形成了学派林立、众说纷呈的局面。这时的佛教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与后来的宗派不同),各立门户,互相争鸣。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他在史上留下了多项"第一"和"之最":第一位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第一位连续走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年过花甲还到外国取经的高僧;第一位对取经经过之地都留下记载的高僧;还是西行取经走得最远、到的地方最多的高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运动中,以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义净三人最为著名。义净除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外,还留下了几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相似文献   

14.
清凉与清凉山黄夏年在中国佛教中,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以"清凉山"闻名中外,并围绕清凉山出现了"清凉国师"以及《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清凉寺"等著名的佛寺、僧人和佛教撰述。本文试图依据印度宗教、文化的特点探讨有关清凉与清凉山...  相似文献   

15.
阿底峡(殊胜),又名燃灯(982—1054),是印度佛教改革家。公元1042年,他应当时藏王的邀请到达中国西藏,在藏从事传教、著述、译经等活动达12年,为沟通中国和印度之间文化交往和历史友谊作出了杰出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公元9世纪,汉、藏两地区都达到盛极一时的状态。但至9世纪中叶(841年),西藏地区的佛教却因以郎达玛为代表的贵族豪强势力破坏而一度衰微。经过七八十年,佛教复兴运动才又开始,这就是被称为西藏佛教的后弘期。当时身为虔诚佛教信徒的阿里古格小邦王子  相似文献   

16.
李红江 《寻根》2001,(5):74-77
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自治县县城北。它是塔吉克先民建立的竭盘陀古国的都城。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书》:“竭盘陀国,所治在山谷中,城周回十余里。”《新唐书》也有“竭盘陀国治葱岭中,都城负备多河。”《洛阳伽蓝记》卷5载,神龟二年(519年)秋,北魏王朝派往印度取经的僧人惠生和敦煌人宋云路过竭盘陀时,这个国家已传王位13世。由此推算,竭盘陀古国大约创立于2世纪前半叶。关于竭盘陀的记载,自来以身历其境的唐代高僧  相似文献   

17.
正基督教与印度有着悠久而古老的联系,这种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1世纪。印度基督教传统认为,公元52年,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多马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七个教堂,基督教因此传入印度。此后历经叙利亚东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个十分显著的时期,发展至今。三个时期印度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产生过不同的基督教艺术形式。基督教初传印度时,正值印度佛教鼎盛期,印度艺术与佛教的关系太过紧密,基督教艺术发展甚微。因此,印度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作品,只有极少量得以流传下来。最早也是最能代表印度基督教艺术符号的是所谓的"圣  相似文献   

18.
正"钦定",意思是由皇帝裁定。民族、朝廷、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力对任何意义重大的事务做出钦定的行为和标示。中国的千年佛经翻译运动中,姚秦时期,姚主高度重视佛经翻译,亲自主持译场,规模也相当正规,请来鸠摩罗什之后,姚主以旧译诸经文多乖失经旨,请鸠摩罗什重译《大品般若》,作为其中一品的《金刚经》无疑就披上了"钦定"的外衣。南朝梁武帝也是好佛之人,据史料记载,梁武帝曾"躬临法座,笔受其文"。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日,玄奘取经归国,向唐太宗陈请进行佛经翻译。唐太宗答应他的请求,并令梁国公房玄龄负责监护翻译工作,所需物资全由国家府库供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大约公元1世纪到2世纪,曾为希腊文化殖民地的犍陀罗等古印度地区相继出现了佛像,最初的佛像带有明显的希腊式容貌和服饰,体现了希腊式雕刻技法。直到4世纪初,古印度摆脱异族统治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笈多帝国,佛像雕刻中心马朱拉、鹿野苑发展出属于印度风格的佛像艺术。佛教艺术进入纯印度化时期,佛像演化成超越凡尘的理想化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