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芷江“天后宫”,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其建筑雕梁画栋、镌深镂空,人物造型生动逼真,花鸟鱼兽栩栩如生。但其历史记载并不详尽,清同治八年《芷江县志》载:“天后宫在河西,乾隆十三年福建客民创建祀。”县志把“天后”是何许人简单叙述一番之后,并未涉及它的历史。查阅其余档案资料,亦无论及。  相似文献   

2.
孙璐  葛安娜 《考试周刊》2011,(89):198-199
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发短信也越来越频繁。手机在给大学生们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状况调查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了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眼下,“封建”一词的使用相当普遍,然而其确切的内涵却很少有人追究。“封建”的中文原意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与西文的“封建”和“封建主义”(feudalism)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该文从学术史,特别是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阐明西欧Fe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唯其符合中文“封建”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简单对译,混为一谈。循名责实清源,势必免去中西历史的双重误读,有利于学术概念的规范。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5.
“中西恋”的叙事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在跨文化背景下,近代作家对中西情爱的书写,总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关系到了社会现实场域的寓言性创作。在近代文人王韬、平江不肖生的中西情恋的描述中,深深纠结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失落的双重焦虑下那挥之不去中心幻觉与复杂暧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文环境、哲学观等的影响,导致中西方在艺术观及画法上大不相同。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球空间的缩小,中西绘画也在相互影响,相互吸纳。走融合之路,是中西绘画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7.
滕雅芸  王欣欣 《海外英语》2015,(1):164-165,194
文章以鲁迅对译者形象的譬喻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翻译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科技翻译高潮)中耶稣会传教士这一群特殊译者如何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史实分析、数据研究,笔者得出了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二项悖论的产生及贡献:传教士因受到来自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主观上积极传播一种异质宗教、寻找儒家来源于基督教的根据,客观上却沟通了先前并没有实质性互动的中西文明。  相似文献   

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具有鲜明的"哥特式"风格,也有极强的悲剧性。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以南方旧制度的逐步消亡为大背景,艾米丽无法适应内战后南方社会经历的大变革,加剧了她"死人"般的生活状态;从不为自己活着的托布,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艾米丽亲手杀死自己的恋人霍默·巴伦,使他成为社会冲突和个人恩怨的牺牲品;艾米丽杀死霍默·巴伦的动机也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比较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试图从思维方式差异和理论基础厚薄等两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翻译标准差异的原因,以期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周朴园是四幕话剧《雷雨》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核心"人物。他存活于剧本中,是封建大家庭的罪魁祸首,还是旧情难忘的痴心汉,他对情感的流露是虚伪还是真实,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周朴园的内心情感,挖掘他痛苦的人生选择和隐藏真实而挣扎的无奈情愫,揭示他悲剧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皮影是皮影戏的一个重要产地,相比于陕西皮影,她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和声腔特点。由于环县地处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三省的重要交通要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的道路的不断修筑,环县的地理环境优势衰退。由于地处偏僻,环县的农耕习俗文化形态保持完整,至今仍有八九十个皮影戏班在各乡活动。作为原生态文化遗产遗存,这是中国目前鲜有的现象。本文试图就环县皮影戏的音乐体质和演唱特点谈谈环县皮影戏的认识价值和其在文化长河中的化石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服饰革命,中原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从此开始融合。本文分析了“胡服骑射”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对服装等级观念、形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主要基于三点理由:在认识论方面,他认识到事物是由属性组成的,而事物的属性是相互分离的。这种事物属性的分离在语言方面直接产生了语言意义的划分,产生了意义和指称,在语用上就有了区分客体词和概念词两个概念。认识论即思维和语言逻辑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在本体论方面,他把世界划分为二元,并强调了共相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西汉以前,白马骑射是北方边疆民族作战的特色,而中原社会主要以刑杀会盟的方式在战争中利用白马.经过两汉间一百多年的发展,东汉末年,边疆以及内地汉人开始以白马骑射的方式进行征战.魏晋南北朝分裂期,北方民族南下,白马骑射风习继续向南扩散,至隋唐而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5.
射字法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猜字游戏,其继南宋赵与时《宾退录》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的记载之后,仍然散见于明清时期各种韵书中。以明清时期五种韵书所记载的射字法为例,展示其形式多样,但本质都是对韵书韵字声、韵、调的拆分及组合。射字法不仅是古时读书人熟稔官韵韵部的好方法,同时射字游戏所使用的韵书或韵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语音面貌,因此它在语音史的研究上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神话“后羿射日”里,“弓箭”喻交媾,“日”象征旺盛的生殖力,“后羿”是一位隐含生殖意味的文化英雄,“后羿射日”反映了先民“求育”的巫术心理;“求育”与“求雨”结舍,反映了先民祈求风调雨顺的巫术心理;那些怪兽,只是带有族徽性质的图腾,搏杀它们,反映了先民在部落;中突中“求胜”的巫术心理。求育、求雨、求胜,本质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先民在险恶的环境中追求人丁兴旺、部落繁衍的美好愿望。这个神话记载了反映上述巫术心理的一种巫术仪式,古人相信,举办了这样的巫术仪式,他们的愿望就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115个马部字,折射出我国古代相马文化和马政文化。  相似文献   

18.
惯性系的设定使牛顿力学存在着“逻辑循环”的问题。爱因斯坦发现了它,并以此为契机创立了相对论。然而在开始的狭义相对论中也似乎存在着“逻辑循环”的问题,此问题困扰了科学界很久。是科学模写的能动性使问题得到严谨的解释,并最终使我们在认识上扫除了相对论中“逻辑循环”问题的阴影。  相似文献   

19.
"卧槽泥马"现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卧槽泥马”是什么?一个典故,还是一句成语?其实,它什么都不是,而是网友的一种文化恶搞,是由那句国骂的谐音演绎而来,确切地说,是网友炮制的一颗“网络地雷”。  相似文献   

20.
刘雨过 《河池学院学报》2009,29(6):33-36,41
明清时期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惧内”题材,兴起一股奇特的“惧内”风潮。“惧内”在小说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面貌,其人物形象更为个性分明,小说情节更为曲折生动,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得到了较大的增强。“惧内”题材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反映,也是小说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