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文学的首位接受者和阅读者是儿童。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标,它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儿童文学翻译作尝试性研究,阐释接受美学可以用于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鉴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语读者——儿童的特殊性。本文将接受理论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证明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接受理论提升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他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其“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等主要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项睿 《华章》2011,(10)
长期以来,儿童文学翻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但相关的翻译研究却始终处于文学翻译研究系统的边缘地位,由于目标读者的特珠性,如何让读者更好地接受与理解作品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课题.有理论家提出将读者放到中心位置,从而接受美学作为一个新视角开始被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它的确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国内外都属于边缘领域,但鉴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儿童文学翻译则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接受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由于儿童文学的读者与儿童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类型,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创造出适合儿童读者的语体形式并用目标语言表现其中的童趣.  相似文献   

6.
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接受为指归。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理生理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揭示本文的主题——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文章尝试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得出儿童本位的翻译原则,并最终证明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儿童文学的翻译必须考虑儿童读者这个特殊群体对译文的影响。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研究中心,强调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接受美学,对著名儿童作品《夏洛的网》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给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的视角对《小海蒂》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译者在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层面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策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该研究丰富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作品转向重文本--读者关系,认为文学作品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儿童文学的阅读者是儿童,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本文以《绿山墙的安妮》中风景描写的翻译为例,研究了接受理论祝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不再只是关注于对过去文本的理解,而是研究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作用",使得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翻译的出发点和指归点都是读者.在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翻译应以文化交流为目的,在处理文化差异上应充分考虑作为接受者的译入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在文化介绍和传播的过程中,照顾异域文化差异和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通活动。传统的翻译因受传统美学文论的影响,注重原作与译作的等同,忽略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研完中心,通过考察文学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美学理论。将它运用到翻译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翻译的不足,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翻译质量,完成美的接受与传递。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指出儿童文学翻译应以儿童本位为原则。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应准确把握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优先考虑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本文从儿童文学的特点和作用出发,在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及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层面上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进而指出译者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为儿童读者译出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本文结合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的特点,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江婷婷 《海外英语》2012,(3):128-129,138
该文从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期待视野的角度出发,对《夏洛的网》的两部中译本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读者对译文的不同反应,探讨儿童期待视野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及启示,以期能为翻译理论研究带来新的启示。该文希望以此浅尝性研究引发中国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这一边缘性领域的关注,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20.
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野,探讨作为接受主体的译文读者对文学翻译活动的影响。作者认为,译者在开始翻译之前应首先对目标读者在接受能力、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预测,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