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博尔赫斯以"作家中的作家"而闻名,但笔者认为他独特的世界观才是他文学世界的根,他更应该是"思想家中的作家"。在《永生》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文学叙述技巧,更折服于他对永生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诉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宇宙主义"的大世界观和其"卡夫卡式幻想"为特征的文学迷宫。博尔赫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悬置"了,将我们生活的世界陌生化了。他的文学以独特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充分体验了思想的快乐,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财富",他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2.
10月15日 晴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恰恰如托翁所言,他的肉体生命衰弱了,然后托付给了一小丰不尘土。这一托付,就是100年了。  相似文献   

3.
有人对微型小说的评价是: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墓碑》替换生死这个“螺壳”演绎了什么“风浪”呢?让我们先来品读杨雄吧。在战友危急的时刻,他以身体掩护。“一块头皮撕去”,乃至当即粉身碎骨的后果,作为军人的杨雄本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可以肯定,他当时没有想,情势不允许想,这是军人品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流浪的河流     
正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八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小学生年龄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难以理解。要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三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8.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这扇神奇的窗户,我们可以在心灵的圣土上打开一个新视界,种下一粒永生的“爱”之种子。北师大版第八册“眼睛”这一单元围绕眼睛的故事编排了三篇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让我们从心里唤起对知识的渴望、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关注,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了解、加入了“希望工程”;《我只看见你的眼睛》则让我们再次走入2003年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透过医护人员的眼睛,感受他们的伟大与坚强、平易与高尚,心中激起无限的崇敬之情;而最令孩子们震撼的就是《永生的眼睛》这一篇文童了。  相似文献   

9.
童话里,有一条鱼为了自己心爱的王子,无悔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变成了洁白的浪花,永远守望在海边。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是在童岳童,一个渔夫,为了满足老太婆的贪欲,出卖了善良、知恩图报的金鱼。这个童话告诫人们要保守秘密。今天,向往爱情、严守秘密这两条线在《白苍鹭》这篇文章中不期而遇,凸显了西尔维娅这个女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理念1.以读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  相似文献   

1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美好的情感,体会人物高尚的内心世界。 2.领悟有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中篇小说《檀香刑》采取复调式的叙事形态,从人性角度诠释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历史与现代,民间与庙堂之间搭建互为观照的桥梁,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寻找民间社会中的文化精神,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的小说《玉秧》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通过理性精神失落生存环境的具象化描述,揭示了处于这样的环境,作为生命个体在为生存而挣扎时,因为理性天平的失衡而演绎的世俗人生悲剧。在玉秧生命、灵魂、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中.寄寓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真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试图借鉴新批评几个代表人物的几个重要文学理论概念,对痖弦的名作《上校》作一种新的解读。通过细读,试图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审美隐秘。  相似文献   

16.
流浪汉小说中的流浪模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进行了痛苦的精神流浪。他的精神流浪经历了从模糊到明朗化的颇为曲折的变化过程,而且他的精神流浪具有自我放逐的意味,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对生活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在冬天来到南方,见到过南方冬天的河流,你会相信我母亲的故事吗?你也会像我一样,对此心怀疑窦。但是关于河流的故事也许偏偏与人的自以为是在较量,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请想一想,对于同一条河流,我母亲作了多么神奇多么瑰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第九册中《在大海中永生》一文,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为了让学生体验课文的情境,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以酿情为导,以读悟情,升情为线,感受伟人离去天地同悲的意境,学生动容、动心、动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课前铺垫,酝酿感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  相似文献   

19.
死,大概算得上我们生命中需要面对的最真实的一件事,因为没有人能够逃脱生命的必然规律。死,大概又是我们生命中最难接受的一件事。斯人永逝,情何以堪。在现实中,有关死的话题却是我们文化长期以来的忌讳,如同咒语,在死亡潘多拉面前,众生心灵的苦痛和恐惧无以求告,难于解脱。  相似文献   

20.
《古诗十九首》以浅语道出远意,对时间生命意识的深刻体认与率真表达,是整个建安时期"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前奏,并因此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时间生命意识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展开为及时有为与不达的苦闷、政治幻灭之后转而及时行乐、相思怀人之作的率意表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