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了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仿佛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所鼓舞而怦怦跳动的心。《内蒙访古》是一曲历史学家奏响的民族团结的颂歌!一、写赵长城,称赞修筑长城和发布“胡服骑射”命令的赵武灵王是个英雄。歌颂民族之间的和睦友好和文化交流赵武灵王筑长城,难道是为了战争和侵略?否!作者在文中明确地说,赵武灵王筑长城是为了“堵住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也就是说,是为了防御,为了避免民族之间的战争,使汉与匈奴各自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作者称  相似文献   

2.
生活的微笑     
黄雨欣  韦静 《广西教育》2006,(1C):59-59
本文以片断连缀的方式,从生活中截取三个平凡而动人的画面,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从中不难体察到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再加上题记的点题,文本后记的回应,使作者把“感受生活”这一抽象的话题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也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但文章的内容略嫌空泛,还可以更加充实一些。尤其是在写校园的一段。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解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300个孩子。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径,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们不禁产生和作者同样的一个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相似文献   

6.
田园诗情     
本文开头一句话就勾靳出荷兰特色.“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后面则把重点放在牧场上,以亲切平和的笔触。画出了充满“田园诗情”的“真正的荷兰”,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感情。文章在自然随意中显示出作者描写技巧的高明,笔调活泼且不乏幽默,读起来给人一种轻松感、舒适感。  相似文献   

7.
真我抒真情。只有真实的自我,才会抒写真实的感情,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一句话,要写出真实的文字,首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自我未必高尚,但是,高尚的人生一定是真实的。《一个苏联士兵的日记》反映了作者对战争的真实看法。作者没有讴歌战争的壮烈场面,而是思考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肉体牺牲甚至精神的痛苦,在“我”对德国士兵心存怜悯之际,对方击毙了“我”的战友切奇科夫。战争告诉“我”:必须用鲜血来停止我的思考。这反映出作者对战争的人性关怀。《衬衫破了》写19岁的少女对红颜易老的忧虑。姐姐涂了鲜…  相似文献   

8.
【解读者说】这是一个叙事学解读(鉴赏)的尝试,解读(鉴赏)目标定在:伯尔以“一个伤兵”的“外战争”距离的设置使文章获得了对战争进行深入审视与思考的可能,从而使文章呈现出许多近距离战争文学难以捉摸的战争状态和远距离战争作品难以企及的思辨高度。普通却人文的视角,此即伯尔战争叙述的智慧所在,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似乎有些偏激的表白开篇。然而,即使你对这些“激烈”的言辞再不满,在读完作者对其它动物形象化的解读后,也会在无形中进入作者的思维和叙事空间,加入对生长在塞北草原的马——“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的赞叹!作者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认识了马,马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进入了作者的生活。马的野性、奔放、不屈、进取,让正处于极度压抑中的作者感受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此时的马和它所象征的精神,已经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寄托,与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叠化在了一起。品读此文,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别具一格的行文,更有隐藏在内作者心深处的火一般的生活热情!  相似文献   

10.
在《〈呐喊〉自序》中,“寂寞”一闻反复出现,鲁迅先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叙述揭示了他陷入无边寂寞的主要原因——年轻时梦想的相继破灭。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经历了幻灯片事件及《新生》的夭折,  相似文献   

11.
科技馆之旅     
周万成 《新读写》2011,(9):19-20
小作者的文章,仿佛带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还能发散思维,联想到实际生活,不做“两脚书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2.
《花未眠》是一篇极富美学意蕴的散文,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从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并由此引发联想,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吾生也有涯,而美也无涯”的主旨。阅读本文,我们透过作者对“微不足道”现象的发现与思考,可以领略他对于“美”、“审美”等问题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13.
战争是证明男性气概的最佳场所,战士也是历史上男性气概的典型示范。战争中体现的“勇敢”“威武”和“荣耀”等精神是评判男性气概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男性气概的传统。而海明威,作为书写“男性气概”和“迷惘一代”的杰出作家,显然意识到了新时代对于男性气概提出的新要求。他笔下的男性气概以及对“海明威式英雄”人物的塑造都有对传统男性气概的颠覆和对新时代男性气概实质的思考。因此,与其说海明威笔下“迷惘一代”的男性气概因战争而被阉割,毋宁说是经历了战争之后,对于新时代男性气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题目一 :窗【写作提示】房间因为有了窗才有阳光 ,心灵因为有了窗才有希望。你的生活之中也许会有许多有形的窗或无形的窗 ,选择一扇你最在意的“窗” ,写到文章中去 !文体和字数不限。【审题思路】“窗”这个题目 ,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它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窗” ,又可以是比喻意义中的“窗”。它给小作者留下了想象和创作的自由空间。作者既可以把它写成记叙文 ,也可以把它写成说明文 ,还可以写成议论文 ,当然也完全有理由写成诗歌或者抒情散文。作者对“窗”理解的程度 ,决定了文章的思想和内容。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有多…  相似文献   

15.
生活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出来,或阐明观点,或提出主张,或表明态度,这样的文章叫议论文。话题一、关于议论文的论点论点,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它是议论文的中心。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全文的灵魂。怎样把握文章的论点呢?首先,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例如“最苦与最乐”、“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前者为所议论的问题,后者为作者所议论的观点,要弄清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然后再看看作者针对所谈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凡 《现代语文》2013,(12):32-34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和把握文章意图,同时要提高朗读能力。《童趣》就是将几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联想和想象,变得美丽而奇特,使人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学习此文可以唤醒学生的童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人生。  相似文献   

17.
1 引入:中国是否正在出现“数学战争”? 2000年1月,笔者曾应邀参加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的一次常务理事会。当时美国的“数学战争”正如火如荼,针对我国即将开展的数学课程改革,笔者在会上作了这样的发言,即希望中国也能出现“数学战争”,因为,后者对于课程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而绝非一件坏事!  相似文献   

18.
文章起笔,作者就写到跟同学一起玩电脑,由于把两个人的设置弄成完全一样,本来一个人可以闯过五关的,结果两个人都闯不过第二关!由此及彼,引出论题,作者便想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由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多姿多彩,有些人为了适应新潮流而不断变换自己的装束,这一方面是为了美,另一方面其实是为了虚荣。作者为此而深入思考“真正的‘自己’到底藏在哪里”的问题。作者感悟到,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认识自己,甚至遗忘了自己,那是因为虚荣的外表掩饰着真实的自己,而真实的自己“停留在一个早已被我们遗忘的地方”。那就是做人的真诚真实…  相似文献   

19.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0.
《珍贵的教科书》(第七册第3课)篇幅不长,但由于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衬托手法,从多方面去突出教科书的珍贵之处,深化了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在文章“护书”这个高潮前,不惜用较多的笔墨作了充分的铺垫。首先是环境描写:战争年代生活都十分艰难,更何况要在那种环境中坚持学习。“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我们”对书的“渴望”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书的“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