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要从采访对象的身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新闻"宝藏"。"宝藏"的挖掘首先要开启被采访对象的心门,如何使这扇门开得顺利,这就需要有恰当的提问方式。问题提得好,会让被采访对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兴安岭日报社开展了"抗联三支队在大兴安岭"大型新闻采访活动。四月初,我们就开始了采访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采访团成员调动一切力量,深入挖掘采访线索、确定采访对象、设计采访路线、研究报道形式,七月末活动启动。此次采访活动历时20多天,行程6500余公里,采访人物100余个,推出相关报道30多篇,收到了良好宣传效果。一、深入挖掘,实现了寻找采访线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自打三年多前开始《媒体人访谈录》这一栏目的专访以来,见过或采访过的年轻女主播们不计其数,"漂亮"、"机敏"、"亲和"……诸如此类的评价已不足为奇了。富力会馆。晚九时。对紫凝的采访,似乎在复制着对女主播们采访的程式。  相似文献   

4.
徐斌 《新闻知识》2003,(8):33-35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调查性报道中采用了隐性采访这一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调查性报道和隐性采访的渊源,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当前"隐性采访迷恋"现象的原因,以期引起对隐性采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文献采访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采访业务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采访人员必须转变工作理念,追求采访工作的"新、快、前",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数字时代文献采访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报纸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指派记者进行跨区域新闻采访,可作为地方报纸新闻的重要补充。当前,地方报纸越来越重视开展跨区域新闻采访活动,如《羊城晚报》"跨越千年环球采访"可谓一次大规模的跨区域新闻采访。记者从广州始发,历时一个月,先后到达世界上多个国家,采访了大量华人,华裔,发回了大量  相似文献   

9.
一笔者在一家对台广播媒体实习时,曾经采访了一些岛内人士,感觉相较于一般采访,采访岛内人士难度要相对大一些。归结起来是"三难":难约、难问、难选择话题。1.难约对方觉得做对台宣传的媒体,不但对他们的事业发展没多大帮助,反而还有可能被"利用",成了两岸"舆论战"的"炮灰"。所以,能避则避。2.难问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主要以事实为依据,包括策划、采访、编辑等多个环节。客观事实、记者采访、编辑制作、播出或刊出到受众,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掌握、获得事实的原委,就相当于获得的"食材","食材"的优劣决定着新闻稿件的质量,所以采访提问就充满着艺术性,记者在和不同的采访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提问的方式方法,必然会产生和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同时也反映出记者的功力和水  相似文献   

11.
姜雪 《记者摇篮》2015,(2):16-17
2012年,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连续播放了对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民众所进行的街头采访"你幸福吗"和"幸福是什么"。记者采用突然发问的方式,让受访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做出下意识的回答,非常真实。很多"神回复"也被原生态播出,人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也发现了街头采访的魅力。不少媒体也越来越多受此启发,做出了更多新鲜的尝试。《辽宁新闻》栏目中的《视线》板块也经常会就某个话题发起街头采访,探寻市民的观点。街头采访仅仅就等同于递上话筒,抛出问题,拍  相似文献   

12.
张生军  琚和 《传媒》2005,(1):39-41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都会有一场新闻大战,今年"两会"新闻大战中又多了一个新的"方面军",即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媒体加人"两会"报道,也提出了网络如何报道"两会"的新课题。比较各网络媒体的报道,总结今年的经验对于今后网络新闻的发展也许不无好处。"两会"会场增添新角色 新媒体的兴起常常引起新闻记者报道工具的变化,网络媒体参与"两会"报道使我们的记者队伍,除了背采访包、拿采访本的文字记者,带录音机、扛摄像机的电台、电视台记者之外,又多了一些提着电脑采访的网络记者。 网络媒体记者以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4.
竺大文 《新闻实践》2004,(11):52-53
文章的起与结,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就人物采访的"起"而言,实际上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访中的开始,一是具体文章的开始。 近年来,笔者采访了一些文化人物,他们往往因事务繁忙,只能腾出不多的时间来接受记者的专访,这就特别需要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中宣部的要求,中国的媒体界掀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高潮。伴随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媒体人到基层采访的更是多了起来。但是存在这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媒体记者到基层采访,采访的对象是谁?采访的新闻"事实"是否真的是事实?那么在基层如何辨别新闻的真伪,如何采访到记者需要下锅的米,这就成为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媒体走进乡镇,来到基层,基层各级领导干部最是欢欣鼓舞。但这也是媒体人能否真地能走到基层群众当中去的一个因素。基层领导干部讲的"新闻事实"如果为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黄石电视台《新闻直通车》也是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关注社会热点,反映百姓呼声"作为栏目宗旨,播出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报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隐性采访方式获取的新闻素材,并且这类稿件为栏目创造了较好的收视份额。可以说,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一把利剑。一、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需要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17.
正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以其直观迅速、真实可信吸引读者眼球,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青睐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媒体记者各显神通深入新闻现场报道。然而,我国的社会法制已日益健全,权利界限也越来越清晰,"隐性采访"的合法性业内外一度也是争论不休,记者因隐性采访造成新闻侵权吃官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在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业内人士也越来越重视。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  相似文献   

18.
肇茜 《新闻战线》2020,(17):108-110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远程视频连线报道正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采用。未来,媒体要继续拓展远程视频连线采访的范围,尝试多点连线,以"群像式"的远程视频连线,就一个话题采访更多人、探访更多现场,让视频连线报道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19.
坚持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多报道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并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写作真正做到"三贴近",既是采访作风,采写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采写水平、写作技巧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微观因素对受访者进行有效访问的采访艺术.本文借助记者采访的一般技巧重点分析了新闻记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采访技巧,通过对采访前、采访中及采访后的分析,提出了新闻记者"问"、"听"、"做"的三步采访法.同时,新闻记者也需要在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