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意义是两个类属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本文试从语义学的角度,探讨隐喻中的语义转移及其特点,以进一步揭示隐喻的认知机理。  相似文献   

2.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中蕴含的这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即国俗语义产生的认知基础.指出植物词语国俗语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古人所创作的诗歌隐喻逐渐向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性隐喻演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俗语义被不断地丰富加深,植物词语本身的内涵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隐喻认知是一种基于范畴化认知而利用某一概念来重塑或表达另一概念以构建新的认知域的基本认知实践和思维方式。隐喻认知的基础在于概念的模糊相似性,这是一个对抽象而模糊的经验予以概念化的模糊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论文就隐喻认知的模糊性及其认知事物的完型感知心理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在量和距离上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语符(即形式)量越多,语义(即内容)信息量也越多(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另一方面,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CLOSENESS IS STRENGTH OF EFFECT)。这是人们把语言形式空间化,并通过空间化隐喻去认识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的结果。语言形式与语义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分析隐喻与语义的关系及探讨隐喻理解中的语义过滤模式,提出运用语义过滤模式避免隐喻认知失误的方法,以提高目的语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X帝”作为网络新词语的构成模式,具有能产性、定位性和类化性的特点。“帝”由最初的“花蒂”义到后来的“天神”义、“君主”义,再到近年来泛化出的新义:“在某一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人、物或团体”、“某一领域有专长或突出特点的代表人物”、“最能突显……特色的物品”。帝的语义指向实现了“物→神→君主→个人→团体→物”的转化。“帝...  相似文献   

8.
陈效新 《考试周刊》2009,(2):105-106
隐喻,作为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和日常使用语言过程中创造性的主要源泉,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词汇学习对于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那么,如何有效地记忆英语词汇,从而提高词汇记忆的效率呢?本文试图通过对隐喻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改进英语中的词汇学习。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认知现象;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同时,隐喻又是文化现象,深入探讨英汉隐喻文化认知的关系,有利于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英语阅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理解所读文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是正确理解阅读中的隐喻的关键。以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为平台,从隐喻的特征及人类的认知规律出发,可以探讨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造、完善和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隐喻的理解能力和在写作中准确而巧妙地运用隐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豆沙关》中的隐喻形象、生动、贴生活、接地气,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回味无穷,它呈现了昭通的风情人俗,体现了昭通人独特的思维习惯。结合《豆沙关》具体语例,从认知角度出发,解释隐喻中语义转移的内在特征,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古老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现象在语言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汉语中以“玉”构成的词语极其丰富,且大多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涵义。大量具有比喻义的“玉”族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汉民族某种意象化的思维倾向和认知概念系统,在语言的隐喻结构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名词化结构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名词化结构通过把过程动词或及物系统的其他成分整理打包成名词,使用较少的文字蕴含较大的信息,语篇信息度由此得到提高;名词化结构通过建立主位和述位衔接可以使英语语篇的衔接得以实现;名词化结构能够降低句子人际功能的发挥,它可以做到尽可能地发挥概念功能而抑制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4.
N+N复合词因其表达的简洁性和构建过程的复杂性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但是,英语隐喻型N+N复合词的意义构建过程并不是无规可循的,相反,它遵循一定的语义认知规律。本文基于Benczes提出的基于概念隐喻而创建的N+N英语复合词,旨在运用概念隐喻理论系统分析这类复合词意义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5.
邹嘉晖 《陕西教育》2009,(4):45-45,4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的隐喻认知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语境.本文从英民族在生活习惯、心理感情、生存环境及特征、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及人们的认知水平等方面,分析了英语隐喻认知投射对于其文化语境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英汉语中"愤怒"隐喻的认知功能分析,探索英汉语中"愤怒"语义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7.
英语短语动词是动词与副词性或介词性小品词的组合,具有程度不同的语义整体性。因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传统语言学和近来的认知语言学都将其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句法特点的研究而没有深入探究语义。本文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研究以认知语义学对语义的认识为基础,在对原有研究特别是对短语动词的隐喻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介词‘over’的多义分析成果,将概念隐喻方法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尝试解释短语动词成语化语义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有效掌握短语动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意象图式、隐喻、语义链等理论,着重研究了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机制,并建立了"for"的语义链。当射体指向界标时,介词"for"的语义扩展模式为:从"方向"到"目的地"、"空间/时间距离"、"爱好、特长",同时又从"目的地"依次扩展到"目的(获取、代表、利益等)"、"交换"、"相当"等义项。当界标指向射体时,"for"从"方向"引申为"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英语复合词法是重要的构词法。在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几类英语合成名词的语义及其认知模式,指出它易于通过隐喻扩展词义,易于使学生培养在语境中理解此类名词词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雷科夫认知隐喻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韩礼德语法隐喻理论作较全面的介绍与比较。在分别讨论这两种隐喻理论各自的哲学基础和语义观后,作者进一步探寻了两个理论的近期发展。旨在通过该比较性的研究,揭示两种理论模式有着多方面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