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农民极端贫困,巨额婚嫁费成为沉重的负担,在"新生活运动"倡导下,农村集团结婚在中国曾一时兴起。1935年城市集团结婚在杭州率先举办后,同年第一场农村集团婚礼在江西丰城出现。集团结婚这一新形式有简单、经济、热闹的优点。其证婚、颁发结婚证的过程又能保障男女双方的婚姻的合法性。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集团婚礼得到推广。相较而言,江西农村服务区比其他省市农村推行更早,规模更大。然而,在传统婚俗观念、妇女经济地位低下等因素制约下,农村集团婚礼还是得不到普遍的支持。时至今日,集团婚礼仍只是农村婚姻的辅助形式。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高校考试制度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高等学校考试制度获得了较大发展:完善入学考试,加强平时考试,重视考察能力,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其经验,对于完善今天学校考试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其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西北地区救灾方面采取了急赈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各级政府基本承担了救灾职能,建立了救灾机构,进行赈款救济、粮赈、粥赈、平粜、蠲免等,辅以工赈,救灾与防灾并行。一定时期内,以救灾机构日常化、救灾手段多样化等尝试了现代救灾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元朝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终元一代,西藏(时称吐蕃)是元世祖第七子一家的采邑。当时的帝师制度也证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帝师掌管全国佛教,是佛教最高领袖的象征旧,但帝师是由皇帝任命的,八思巴作为帝师,直接对皇帝负责。忽必烈通过八思巴有效地控制了吐蕃。元政府有一套治理吐蕃的完整制度,在中央有宣政院,在吐蕃地方设立了三个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5.
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127-130
乞丐问题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上海乞丐队伍的膨胀,有其客观背景和主观因素。庞大的乞丐群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和民间采取了一些救助措施,但收效不大。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我们今天解决街头的乞丐问题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上海工商界的商标纠纷案非常突出,商标诉讼案的多级、多次现象日见增多。但具体透视这些案例,又有许多特殊现象,即商标诉讼的社会性明显,华人应诉案多,且多为败诉。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新形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薄弱。同时,政府偏袒外商的倾向也不容忽视。这些纠纷案例,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思。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民国时期上海回族新兴商业发展的状况:民国时期上海回族商人逐步转变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范围,不断冲破传统行业模式的束缚,改变了以往局限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产业为主要经营的旧有模式;回族商人联合经营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之后,乡村教育思想兴起,乡村师范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母机"发展起来。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积极发展乡村师范教育,经历了初创探索、改革发展和衰落三个时期。对江苏省的乡村师范教育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取得成效的一面,也应看到这种成效是小范围和局部的,其社会影响并不是非常显著,并没有达到改造整个乡村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罗国辉 《天中学刊》2006,21(6):40-44
乞丐问题是近代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民国时期,乞丐问题并未因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倒台而减轻,相反更加严重,而上海又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以上海为例,来分析民国时期乞丐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对当今社会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东北军阀实行的移民政策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然而研究视角却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从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军阀政府支持移民东北的原因及组织保障、军阀政府制定的具体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考察、述论,可以促进对东北近代史、民族史、人口史及经济史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政府高度重视私立高校的发展,在出台一系列扶助政策的同时,也对私立高校规范办学进行严格监管,包括严格其开办程序、规范董事会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毕业生待遇等。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民国时期私立高校得到快速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济区域。由于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和社会政治原因,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主要有洪涝灾害、蝗灾、旱灾以及疾疫。其中,民国10年、20年及27年水灾是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最著名的三次大水灾。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灾荒主要有4个特点,即以洪涝灾害为主,间隔时间短,波及范围广,影响大,后果严重,持续时间长,多灾并发等。灾荒造成了诸如民众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遭到损失和破坏、流民增多、匪祸严重等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不仅对流域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长久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流域内人民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乞丐是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是社会贫富不均和阶级分化的产物。民国时期,上海是当时中国的一个乞丐大本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大,令人深思。乞丐增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担和压力,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救济和防范乞丐的新的措施和思想,它为我们解决乞丐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会变革的成果而最终归宿于政府的政治理念,为当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怀化地区自然灾害频仍,并呈现出广泛性与相对集中性,频发性与并发性的特点。面对灾荒带来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地政府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国的统计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尤其是在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成立以后,统计法规的制定、统计机构的设置、统计方法的统一、统计期刊的编印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官方开展了大量调查统计工作,编印完成卷帙浩繁的各类统计资料。民国时期的政府统计资料既有部门性的,也有综合性的,涉及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方方面面,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价值远未充分发掘出来。这类史料为比较方法、计量方法的应用提供了便利,不仅社会史之类史料基础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可以直接扎根其中,就是史料基础已很扎实的政治史、经济史等亦能从中受益。政府统计资料在民国史研究中的利用也面临不少困难,其考证、整理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构成了理解民国教育的重要维度。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研究并不深入。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竞争与共生并存的关系。这种竞争与共生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强竞争—弱共生阶段(1912—1928年)、弱竞争—强共生阶段(1928—1936年)、强竞争—强共生阶段(1936—1939年)以及弱竞争—弱共生阶段(1939—1949年)。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变迁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儿童问题行为是民国时期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学者开展了大量开创性与奠基性的工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儿童问题行为的根源探究、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训育与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等方面,并呈现出鲜明的本土性、应用性与系统性的研究特征。其中所体现的关爱儿童成长、注重多元协同、扎根中国本土等研究理念与人文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末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更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边情。鉴于西康(又称“川边”)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民国时期大量国人多批次入康考察。本文将对这时期的入康国人作一简略的分类,并进而剖析其入康原因。以此,从另一侧面来了解当时西康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上海老歌带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演唱风格也较为丰富多样。对该时期的上海老歌展开研究,则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并且能够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