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反串”、“串演”、“会串”、“彩串”和“串座”等词义的误解误用现象,并从心理和语用角度对词义误解误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幼儿园工作实践出发,探讨家长临时担任教师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即"家长客串"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家长客串"活动为幼儿带来了阳刚之气,弥补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开展客串宣传、激发家长积极的参与.指导客串家长合理选择客串内容,科学组织、有效地开展家长客串活动,以丰富家园共育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意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大难题”。中科院唐孝威院士说 ,随着对意识现象认识的不断加深 ,以及相关理论和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近年来意识问题已经纳入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 ,并且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领域之一。自然科学界正以极大热情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 ,交叉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神经、信息、心理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分析手段 ,投入意识研究。意识问题在自然科学框架下的可研究性 ,源自科学界的三个判断 :一是“意识是需要进行解释的现象” ,二是“意识与物理世界互相关联” ,三是“意识能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基于这三个判断 ,科学…  相似文献   

4.
职业为哲学研究的周国平先生“客串”随笔非今日始。他擅长将深奥的理义“平实化”,将抽象的命题“诗意化”,将寻常的现象“特殊化”。他将灵性与激情注入严峻而沉重的人生思考,这一切,构成了《爱与孤独》兼具哲理与诗美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从“韦泰姆效应”说起─—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想的社会主义教育薛继红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在科学界,“马太效应”尽人皆知。在社会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以致使很多人都挤在大企业、大机关里。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人意,很多原本优秀人才在这样的单位常常以碌碌无为而终...  相似文献   

6.
钱学森提出“大成智慧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多年研究、思考,最近提出了集古今中外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大成的“大成智慧学”,为科学界打开一条新路。利用高科技进行的“大成智慧学教育”将使学生从越来越重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按钱学森提出的“大成智...  相似文献   

7.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  相似文献   

8.
当下,很多演员因各种原因经常以客串的身份加入到电视剧或电影的演出中,因而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客串”一词的身影。如:  相似文献   

9.
“科教兴国”战略来之不易,研究其在现实贯彻中存在的误区,正是为了确保其顺利实施,以至最终能取得成功。 之所以叫“误区”是因为其似是而非,而且,这种以之为“是”,存在于相当高的层面,相当广的范围。这里所谓的“高层”,不仅指教育决策者、科学界高层,甚至包含了社会科学界以及教育理论界高层。如果说来自教育之外的对经济与教育、科技与教育等关系的定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健康而全面地成长。然而,现实中却频频出现“反教育”现象。论文在对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进行表征的基础上,从学校组织管理的控制逻辑、教师对模式化教学的崇拜、应试化办学理念的桎梏和偏重结果导向的评价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反教育”现象的成因,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的视角提出了消解“反教育”现象的初步对策,即弘扬人本教育、坚持人本管理和落实人本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下,不能作出准确的学校角色判断,以致出现角色混乱或错位。高校角色错位主要表现为高位低移现象、低位高攀现象和同位相类现象。纠正角色错位可以依据生态原理来进行,以使我国高校在大众化教育中充当不同的角色,有所分工,各有侧重,不客串,不包揽。  相似文献   

12.
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从社区教育泛化现象说起把社区教育当成一个“筐”,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等,只要是产生教育影响的事,什么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这种现象,逻辑学上叫做概念模糊泛化现象。社区教育的这种“模糊泛化”现象,在目前,似乎还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依我之见...  相似文献   

13.
避免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 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   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别的国家,鲜有“教育方针”的提法。有些国家的立法机构、政府机构、执政党或有关于“教育目标”、“教育宗旨”、“教育策略”、“教育政策”之类的决策,即使把这些称为“教育方针”,这个问题的意义同中国也不尽相同。在我国,教育方针对于教育工作曾经有过决定意义,但未必始终如此。近40年来,在“教育方针”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现象,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来,或许可以称作“教育方针现象”。只不过我们对这类现象似乎已经熟视无睹了。现在,重新提出表述教育方针的任务。当此之时,捉摸一下“教育方针现象”,或许不是多余的事。  相似文献   

15.
曾经的伪科学家 “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当30年前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时,他面对的就是这样来白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文摘     
国外重视对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七十年代以后,国外发表了许多对教育问题进行“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一体化”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在方法论上,人们力求从社会现象的综合性、整体性中认识教育现象,越来越广泛地采用邻近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系统论、控制论、信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关于地震成因的假说——“地层断裂说”, 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但是,地层断裂并不能对强震伴生的许多现象给出合理解释,地震前的许多怪异现象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而且,要想在地层中“制造”出一次普通的“人工地震”,需要引爆一颗当量很大的核弹。据科学监测,引起印度洋海啸的大地震,其释放出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张伟 《吉林教育》2007,(6):18-18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科研身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重视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少的隐忧,“作秀现象”、“华而不实现象”比较严重。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本质、功能、主体、评价方  相似文献   

19.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科学界的先驱”。由于诸多原因,对其研究长期被边缘化,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检省,他的科学观和科学教育活动才倍受关注。但从研究深度和视角看,关于他的科学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以及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和现实意义等尚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刘志迪 《成才之路》2011,(28):97-I0014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