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语言符号之于文学意义生成的本体性规约,成为当代批评理论关注和思考的焦点。从语言视域生发的这种思考与探索,不仅使看似透明、稳定的传统言意关系被再问题化,而且从实际上确立了当代批评理论在文本释意研究上的主线构成,而且基于对文学与语言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从语言的形式层级与实践面向复调展开的释意路径,还给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对象、方法和生长点,推动了当代文论研究格局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英美文学课堂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教学模式主导下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也不能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因此有必要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个人展示,影视欣赏,小组研讨,课堂听讲以及课后反思的几个环节中逐步获得了情感和心智的双重成长,同时达到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共同融合及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阅读观念深刻影响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行为,而阅读教学行为又决定着文学的教育意义在个体身上的现实实现.当前,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握并处理好如下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作者与读者的地位问题;第二,基于文本和超越文本的问题;第三,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及阅读观念、知识与策略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的内涵,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等相关问题缺乏细致的辨析。通过剖析文学经典和经典文学的内涵,分析经典品质与建构要素,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文学经典",指的是那些历史上经过时间检验并在文学范畴内提炼或总结而形成的规范、标准与法则;而"经典文学"指的则是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并符合经典规范、标准与法则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的品质属于文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本质论范畴,而建构要素则属于条件范畴。"陌生性"是连接经典功能与价值评判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文本理论的兴盛和发展与文艺批评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伴随着文艺理论的批评化这一发展趋势而出现的。哲学美学的衰落、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发展趋势使得文学批评更关注文本自身, 重视实证研究及文本分析,而由此导致的批评表达方式上的转变;反过来,这一变化又强化着上述研究趋势。文学文本理论的兴盛是理论批评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活动是文学创作主体将自己的存在经验与生活感受形式化,并因此而体味某种或某些价值的过程。文学创作主体与潜在的读者进行文学交流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种基础性的交流行为。在这一行为之上,文学创作活动还可以显现为其他形式的交流行为。文学阅读活动也显现为读者与潜在的作者(潜在的文学创作主体)之间展开的一种交流行为,即"阅读—交流"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的主体间性本质出发,阐述了经典文本所具有的主体间性文本特征,指出正是在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中,才实现了文本的经典存留,从而为文学经典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角度。  相似文献   

9.
《斯科塔的太阳》作为法国新锐作家洛朗·戈代的代表著作之一,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地区烈日当头、民风彪悍的独特风光,或斯科塔家族兴衰荣辱的跌宕历程,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之后这部作品给予人们的伦理启示和道德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基点,分别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意识等专业批评话语出发,深入探讨文本中主要人物在其生命历程中遭遇的伦理问题,以及隐藏在表象背后发人深省的伦理意义和文学价值,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通过《斯科塔的太阳》一书意欲传递给世人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影像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日本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观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言语解读文本和视听解读文本两者的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以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等途径,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其文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文论史上,文学真实论源远流长且极具生命力。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对真理、本质等哲学范畴的消解,这一文论传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言说和评判文学的重要法则,文学真实性不可能被取消,但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和言说文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超文本文学是文学与技术"联姻"的产物。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超链接技术手段为超文本文学提供迥异于印刷文本的新特质。这些新质表现在文学文本呈现、文本阅读与写作方面。超文本文学文本结构的多线性、阅读上交互性,通过链接形成的文本意义的动态增殖属性也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于2012年4月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英美文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术训练导向视域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经典,通过英语文学论文的写作进行规范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哥特式文学由于它的写作特征和描写方式,使它久久徘徊于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但正是在这中黑暗奇幻中,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本身的崇尚和内在的讨论。哥特式文学以其浓厚的‘非现实主义’的特性,使它在世界文学史上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深刻的影响着日益出现的新浪漫古典流派。本文通过对哥特式文学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分析来浅析哥特式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性是文学文本的生存之源,变异是文本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文体又是文本不可或缺的部分。有鉴于此,基于文学文体学分析译者在解构与重构文学文本时,针对原文变异的语言形式所采取的策略及其在译文中产生的文体效果,旨在强调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对文学文本的重要性,敦促译者提高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董福君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61-63,60
接受美学产生之前,人们在研究文艺现象的时候很少关注到读者的因素.是接受美学将读者这一维因素置于突出的位置进行研究,开拓了文艺理论的新空间.对接受视域下的文学进行解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其在文学解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文系大文学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内容传统上分为文学与语言两大部分,文学部分主要由文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构成,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具有课程间性。在教师的有意识合作和对学生的有意识引导中搭建一个文学学习的大平台,对中文系本科生基本文学修养的形成与学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实证的传播与接受史的研究,起源于中印文学研究领域,相对而言,中外文学之间的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则起源并展开于中西(中国与欧美各国)文学比较研究领域。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生事实联系的历史较为晚些,实证研究的资源远不如东方各国文学关系史那样丰富,而且西方文化与东方及中国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体系,也适合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的平行研究。本文将主要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文学是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期.后期延安文学在“工农兵”方向的规范下对左翼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塑:塑造了具有主体性的新农民形象,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权威,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管理内.这种重塑既是延安特殊的战时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强大政权力量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