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文的概念     
从这期起,本刊新辟“杂文写作讲座”专栏。杂文是报刊常用的一种文体,读者面广,社会作用大,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应当学会杂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杂文的有关知识。徐乘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官,主讲杂文写作和新闻编辑学。从六十年代起,徐乘同志便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杂文,受到读者的喜爱,《杂文报》今年4月21日曾发表专文介绍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3.
《心灵原稿》系著名杂文家储瑞耕的日记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65万言.储瑞耕,曾筹创全国第一家《杂文报》,写作了大量杂文、时评和关于杂文创作的文章.他主持的河北日报一版“杨柳青”时评专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新闻战线》在“怎样办有特色专栏”征文中作了介绍和肯定;本刊曾以《笔中的人生》为题介绍过他刻苦写作的事迹.这里发表他写的几则有关写作的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做为一名业余撰稿人,我很爱看《新闻三昧》。这本刊物对新闻写作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有些文章读了就能在采访中加以应用,故贵刊深受大家好评。在此我也想提点建议,《新闻三昧》应进一步在编校方面严加把关,杜绝一些不该出现的差错。试举例如下:①第5期第19页左倒数第6行“马止”应为“马上”,右倒数第15行“回签”应为“回答”;②第6期目录专栏“采方生活”应为“采访生活”;③第7期5页上左第一自然段第三行“毛泽同志”当为“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6.
本刊第8期发表了大河文化报招聘采编人员的新闻写作试卷.这份试卷和本刊今年第5期发表的河南日报社1995年度新闻写作试卷,属于同一个类型,都是要求根据素材写一则消息,并为所写消息制作引题、主题和副题.同时,根据素材内容,自选角度,写一篇杂文.将这两份试卷进行比较,并参照本刊今年第6期发表的分析第一份试卷应当怎么做的《看清价值所在,抓住新闻要件》一文思考,第二份试卷应当怎么做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1986年第9期《新闻战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目前,经济新闻作存在着一般化,唱“四季歌”,就生产论生产等问题,通讯员迫切需要在经济新闻写作上得到指导。建议《新闻爱好者》能开辟“经济新闻讲座”专栏,它  相似文献   

10.
古代报纸最晚产生于唐代谷长岭新闻与写作第3期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张国刚学术月刊第7期最古老的报刊姚福申新闻大学第10期《开元杂报》姚福申新闻学论集第9辑读《开元杂报考》一文后的断想方汉奇新闻学论集第9辑关于元代“邸报”的考证姚福申新闻大学第12期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一种很重要的、战斗性强的文体。 从广义上讲,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编辑部文章、评论、专论、短论、短评、小言论、杂文、小品文、影评、书评、观察家评论等等,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在这个大家族中,杂文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极强的战斗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越来越得到编辑的青睐。很多报纸都开辟了固定的杂文专栏。 要想办好杂文专栏,首先应当搞清杂文的基本特征,了解杂文的自身规律,正所谓知水性者善泳。如果按“论”的范畴,杂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吸收了新闻的特质,包含着某种具有当代…  相似文献   

12.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3.
图片新闻     
《新闻与写作》在军营我是连队宣传委员兼报道组长,今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而我连板报上每期都有了“写作之友”专栏,栏目里的内容都是我从《新闻与写作》中摘编的。这激发了报道员和战士的写作热情,渐渐地《新闻与写作》深受战士所爱,我连通讯员每次取回杂志,战士都争先抢阅。图为,我连训练归来,恰逢通讯员取回《新闻与写作》第六期,两个战士马上抢去阅览,当时我发现这场面很好,立即去拿了相机,回来后又多了两个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闻观念的不断更新,在我国新闻界,当前对于新闻的服务性问题,出现了研究和实践的浓厚空气。《新闻知识》从去年第6期起,开辟了“新闻转轨笔谈”专栏,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中学语文教研组杨明伟:听文友们说《新闻与写作》这本杂志很“实惠”,读后令人受益。于是,在1995年度的报刊订阅时,我自费订阅了一份。一看,第1、2期,果然“别有洞天”,后来,全年12期我都一一地细细研读了。诸如刊中的“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写作杂谈”等专栏对我们如何写好稿,如何多刊稿,确实是雪中送炭。“新闻标题写作”、“散文赏析”、“知识与趣味”成为我语文教学的“好材料”。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因此,在这一年中,我写作、教学双丰收。这一年,我在《羊城晚报》、《南方日报》、《西江日报》等新闻单位刊稿100多篇,并被上级评为“积极通讯  相似文献   

16.
1999年第9期《新闻与写作》封底以《新闻界的书法之家》,刊登我们全家书法活动的一组照片。9年后,我带着自己出版的《书石穴位养生》一书回“娘家”寻寻故友,我发现如今的《新闻与写作》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她增加了三种意识之“花”: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杂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于今年4月下旬在南通市天星湖度假村举行。年会的主题为吴同志杂文研讨及对南通日报社会部近两年来“热点冷谈”专栏部分杂文进行评述。吴先生是江苏省杂文学会名誉会长 ,年届七旬 ,业余创作杂文已有半个多世纪。从六十年代起他就在《新华日报》一版开辟了“村头闲话”专栏 ,依他在农村工作的见闻及思考 ,不时写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的短文 ,文字通俗。1984年吴的《村头闲话》经农村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当年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吴象为之作序 ,认为此书能感染和吸引读者 ,就在于通俗与“关风…  相似文献   

18.
最近从2003年第十期《新闻战线》上看到“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目录”。笔者大概统计了一下,总共38个获奖专栏中,纯粹是新闻评论的栏目就有14个,并且这样的栏目多集中在中央级的新闻媒体中,比如《人民日报》的“人们论坛”,新华社的“新华视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甘肃省成县广播站高志峰:1987年县广播站订了《新闻与写作》。每期一到,釆编人员就组织业务学习。其中“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专栏是必学内容。由于我站连续5年订阅《新闻与写作》,采编人员写作水平明显提高。5年来,本站有7篇稿获地区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辟“新闻标题写作”专栏,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实例、有见解的好文章,读来很受启发。于是,也想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 《新闻与写作》今年第五期上发表的郭映普同志《擦亮新闻的眼睛》一文,对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分科诊断,针砭“题”弊,指出病源,开出医方,是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不过,文章第一段中的举例分析,所举例证有不准确处。文中是这样写的: 有些标题忽视了标题应突出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事实这一要求。1984年5月26日,许多报纸以《邓小平接见港澳六届人大代表》或《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