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语文不是训诂之学,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只有体验,才能感悟到川流不息的生命的涌动。  相似文献   

2.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必须的物质之一,人的生存离不开水。喝干净的水,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近几年来,饮水安全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保山市饮水安全状况,对保山市饮用水水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安全、合理饮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刘志伟 《教育》2014,(10):67-68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的消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生命之源,和动植物、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联合国曾有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全世界约有14亿人口缺乏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每年有500-700万人死于因饮水受污染而引起的各种疾病。洁净的饮水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饮用水的消毒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格物致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朱子哲学的特质。朱子“格物”之学,其物理层面的意义从属于生命之理,而生命之理是贯通物理的。把人放到生命的共同体的关照下去体认事物之理,是朱子“格物”之学的独特之处。由此生发的具有深层生态学意义的“格物说”,要求人们视万物(包括人类)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求知物之“至理”即“仁理”,由客体回归主体,以达到主客内外之至善,从而实现仁者爱物,“无一物不被其泽”的普遍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6.
人要成长为人就必须受教育,因为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格化、人类化,使人获取基本的人之秉性和人之资格。人是一种“可教化的生命”“,可教化性”是人所特有的“先天的性格”。人受教育的旨趣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相似文献   

7.
有个印第安人叫西雅图 ,他的酋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类属于大地 ,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 ,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条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 ,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 ,也影响到人类本身。”是的 ,世间万物构成生命之网 ,而人类却是生命之网的最大破坏者。整个的生命之网正在磨损 ,我们生存的这局部的生命之网也不例外。我们埋怨制造污染的人 ,希望能彻底治理污染 ,但请别忘了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是污染制造者 ,也是破坏生命之网的人 ,比如…  相似文献   

8.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刘志伟 《教育》2014,(28):67-68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教育是启迪学生创新的工作学生是生命成长的主动构建者。学生通过学习,要构建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和成长道路,创造性地发展(简称创新发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提出了“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等命题,凝炼而又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这一生命伦理的基本问题,并具体落实为“返朴归真”、“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教育人类从种种糟蹋和浪费生命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人生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11.
人类往往被相类似的事物所迷惑,这是认识世界所碰到的普遍现象。《吕氏春秋·疑似》中指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宝剑名称)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在这里,作者列举了许多迷惑人的相似事物,告诫人们对相似的东西不要轻信。所谓“疑似”,  相似文献   

12.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的一篇著名文章.其中心是阐述“道通为一”。“道”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或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道通为一即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惶。“齐物”要在齐“心”.主旨是化解“成心”及“物论”对本真生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万岁     
“学习”是人类社会具有恒久价值又普遍为人尊崇的一种美好行为,尊呼其“万岁”是当之无愧的。 人类正是凭借自身超乎其他物种的学习能力,成为了“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置身于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学习已贯穿了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成为生命之必需,生  相似文献   

14.
对生命的悲剧性和生命悲剧意识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魏晋时期诗文中的“迁逝之悲”便是悲剧意识的一种表现。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时期几位代表诗人及其诗作的简单分析来探讨魏晋诗文的“迁逝之悲”。更希望以此来加深对于生命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唤醒人们真善美之根。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与“死”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导致了许多不应有的悲剧发生。媒体上也曾有过有关青少年因不堪学习和生活压力而自杀的报道。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6.
一位印第安酋长说:“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生命之网不是靠人类编织的,人类只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这番话道出了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习作之“习”是一种如同“鸟类练习飞翔”那样的生存能力的训练;“习作”之“作”意在要人成为一个“站立起来”的人。习作中蕴含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意识:小学习作应是从“阳光下百鸟练习飞翔”到“人成为站立起来之人”的训练,指向生命的自由,感受生命的成长,放射生命的光彩;张扬生命个性的言语训练是小学习作应有的理念。在天文与人文的感应中唤醒生命意识,唤醒习作灵感。在“大书”和“小书”的交流中寻找源头活水,寻找诗性智慧。小学习作在记实与想象的互动中,在人文精神的阳光下,在人类关怀的视野里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8.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老子从对人的生命忧患出发,研究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各种因素,给疲于奔命的苦恼人类寻找安生立命之所,最后把生命意义提升到“道”、“自然”的圆满层次,同时劝诫人们由对物质私欲、逞强恃勇的贪恋转向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园融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尼采对"另一个世界"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之热爱,缠绕着尼采;对健全人类之渴慕,激励着尼采。可是遍视古今,尼采却发现因世界的二元分裂和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人之生命被遮蔽,人之尊严丧失。为了能回归唯一真实的世界——生命世界,让人“成为你自己”,尼采深刻地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