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好书推介     
《辅导员》2014,(9):60
正书名:自然的语文作者:白纯舵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2.00元《自然的语文》源于作者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时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本质思考的凝练。"自然"是道家笔下"道",是朱熹笔下"万物存在的原则"。而在语文学科中追求的"自然"是追求一种语文真实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中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  相似文献   

2.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社会生活内容,不仅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李艺静 《学语文》2014,(2):72-72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德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得到“语言”和“文章”上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还应该受到“道”的熏陶。语文教学,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趋向至善之境,那便只是学词读句的“小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本文特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语文教学,决不能以追求浮华虚化的表面现象为目标,而应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注重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不断夯实“双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在中学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语文课已不再姓“语”,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义务教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实践性。语文教学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8.
学科课程的模块化是我校课程文化建设在当前二期课改背景下进行的一项新探索和新追求。探索已见成效,追求令人鼓舞。其中,语文学科张强老师的《语文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案例简介》已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从去年秋天开始,我所在的高一年级也开始了全方位的模块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语文学科模块课程中,让我教学感受最深的是在高一(2)班亲自试验的“自主习得”模块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已故的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以语文基础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是主阵地,而课外的语文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语文学习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间接延伸。  相似文献   

10.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源于张孝纯先生创立的“大语文教育”。它的核心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它的整体结构模式是“一体两翼”。这里的“一体”,是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两翼”一是以课外活动中的语文训练为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课外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语言环境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按照语文学科本身内在的教学规律来进行,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其结果,是很多人母语不能过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究其原因,不重视读书当为首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素质教育”铺天盖地将我们紧紧拥抱,在“应试教育”迟迟不肯松开荆条的今日,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语文教学追求学生“各正性命”“各尽潜能”,真正做到在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学中达到扎扎实实的“低碳”成效?我认为,能艺术地将一个“爱”字贯穿其中,才是关键。实践证明,用爱浇灌语文教学这片田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自然不在话下。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是人们生活于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生活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重视学生书面语言的训练的同时,又要重视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把原语文大纲中“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其目的显然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话态度和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4.
小学一年级实行“零起点”教学不仅彰显了我国教育的公平,而且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对做好一年级新生适应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小学语文“零起点”教学存在内涵理解和实践落实两个层面的困境,因此,实施小学语文“零起点”教学可遵循以下三条路径:做好学情分析,找准不同学生语言发展的起点;开展游戏化教学,在愉快的氛围里推动语言实践活动;做好过程性评价,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语文学科特点确定评价标准,开展多维度的素养评价。  相似文献   

15.
姚雅丽 《广西教育》2006,(3A):19-19
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情感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唤醒学生心灵,让学生体味生命关怀、感受生命的最佳途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生命的价值呢?我在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学本式”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是学本式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学本式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叫“学语文教育”.也叫“学习型”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构建以学法指导为中心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因此,学本式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有教育的教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聋校语文教师应统筹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任务,通过科学分析学情定位“教”的起点、尊重学生差异铺设“学”的路径、追求素养提升设计“评”的终点,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教—学—评”一致,更好地培养听障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了语文课程作为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的层面,相对忽略了学习者与教育者动态的经验和体验的层面,过于强调语文学科内容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发展在语文课上得不到保障。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的使用又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语文教学的进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的,必然存在着许多非预期性因素,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才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由此,人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进程的教育价值,把教学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外在表征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去语文主义”等;评判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内在标准,可基于影响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的四个主要变量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表现来考察。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