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虚词“隹”与“ ”,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们的记号性较为复杂,可作副词,介词,助词,其语法语义也比较多样,尽管后来它们合并为一个虚词,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的作用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2.
虚词,作为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掌握。但由于其意义十分抽象,不少人在运用它时常犯毛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类:(一)滥用虚词1.滥用虚词首先表现为同义虚词的重复使用,如:①如果一旦失败,你就要承担一切后果。(删去其中一个)②他觉得他是很老老实实的。(“老老实实”已有“很”的意思,应将“老老  相似文献   

3.
[考点说明]虚词这一考点是近几年考得比较多的。在这一考点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①介词的错用,如“对”、“在”、“向”、“及”等;②助词的误用,如“着”、“了”、“过”等;③常见关联词语的误用等。复习时,请先认真温习一下有关虚词的定义、特点,把兼类虚词作一个好好地分类辨析。[强化练习]1.依次填入下文中①—⑤标号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①符合两  相似文献   

4.
英语单词中的“there”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词,作为虚词的”there”也让学生们觉得十分熟悉。但在将含有虚词“there”的英文句子翻译成汉语时,学生们往往是似乎熟悉,却又不甚了了。因此特将其译法作一归纳,以便大家对其有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学生阅读古典作品,往往感到文言虚词不好理解,这是因为文言虚词变化较多,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解释。常用虚词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用得频繁,作用重要。因此在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如何区别、比较、明确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式里的表达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我集中地比较了“为”“之”“因”“且”“故”“于”“以”“而”等文言虚  相似文献   

6.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7.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8.
苏继英 《中学文科》2007,(12):142-142
“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也是高考“出场率”极高的一个虚词。鉴于此.每遇到它,教师都要强调它的用法,学生也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掌握。尽管如此,不少学生仍感困惑:“以”的用法耳熟能详,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究竟属于哪一种,却很难分辨,往往因把握不准而屡屡失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中的虚词"隹"与"叀",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们的词性较为复杂,可作副词、介词、助词,其语法意义也比较多样.尽管后来它们合并为一个虚词,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的作用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0.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教师经常用这种方法讲读教学,也经常指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读书时,我们把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归类在一起,找出它的不同点,即同中求异;或者将不大相同的事物(知识)归类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异  相似文献   

11.
刘淇在《助字辨略》的自序中谈到:“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晒杜温夫者邪!且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也曾说过:“经传中的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这两段话都是非常对的,首先它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倘若我们对虚词的用法不很熟悉,甚或无所了解,阅读古文必然产生困惑。其次它还说明对虚词的掌握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虚词的意义常常随着上下文义有所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2.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中,同义虚词经常被学生用错。教学中同义虚词的比较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就介词“顺”和“沿”提出具体的用法比较,并用简单的方式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和教师很快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字词教学要达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的要求,对于某些字词来说,用点训治法就可以了。初中语文教材《冯婉贞》中有个“异”字(“未见,敌兵果异炮至”),学生记不住它的读音和释义,书写也困难。这里用点训活法例显得很简明。“异”是象形字,甲骨文写作“”,上下两部分各是一双手,意思是多人共举,也就是“抬”了。读音“YU”,是摹拟众人抬东西时的呼叫声。写法是象形字的楷化。“舆论’是个常用词,但在一次释词考试中很多学生不会答。在作文中也有学生把“舆’字写错,究其原因,是对“舆论”的释义(众论)不理解。这也需要用…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文言虚词也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桥梁。但时下高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此,本文从文言虚词本身、文言虚词在教材的分布、文言虚词在高考题中的考查情况这三部分入手,探究适合高中文言虚词的教学方法,从“追本溯源,理解词义”“把握特点,循循善诱”“了解分布,合理教学”等方面促使高中文言虚词教学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6.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一般是单独作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正确理解虚词,恰当运用虚词,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上的难点。我在阅读教学中初步摸索了一些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虚词的方法。一联系课文,讲清意义虚词的作用和意义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教学。《做风车的故事》(五册18课)中“几乎”一词,我先让学生读出“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这句话,然后问:“牛顿到底回家没有?”学生说:“牛顿回家了。”“牛顿回家了,前面为什么用上‘几乎’?”同学们经过思考,说:  相似文献   

17.
文言虚词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因为虚词比较空灵,用法变化多端,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我采用“统盘规划,重点突破”的办法。如一词多义的问题,我在授课前总是将各课文言中的虚词,进行排队,把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一举突破。如初中一二册文言文的“之”字,出现得较多,而且各种用法毕备,即可作为重点讲授。1、“之”作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现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中“是芙蕖也者”一句,课本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看作“复指芙蕖”的代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代词的例子,笔者也未尝见闻。“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  相似文献   

19.
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看,比较法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就可能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以收到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路的效果。就比较的对象而言,可把比较分为两大类: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把苏洵、苏辙、李桢三人写的《六国论》进行比较,把高语二册  相似文献   

20.
一、实词和虚词人们根据词的组合功能和意义,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试比较下列两组词:(一)党 祖国 北京 工人 农民战士 关心 保卫 建设 红 大 群众(二)很 和 也 对 被 把 的吗 最 不但 而且第一组词,有比较实在、具体的意义,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第二组词的意义比较“虚”,很难说出它的具体的意义,不能用来单独回答问题.用第一组的词可以造简单的句子,如“战士保卫祖国”.第二组词则不能.但第二组词可以帮助第一组词造句,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如“党对群众很关心”.可以看出,第一组词在造句中起主干作用,第二组词在造句中帮助第一组词表达意义,起联系组织的作用.我们把第一组词称为实词,第二组词称为虚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