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监测地面沉降,避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基于测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介绍了PS-DInSAR技术的原理、特点,探讨了其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PS-DInSAR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果表明:PS-DInSAR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是行之有效地。  相似文献   

2.
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成像与电磁波干涉融合的结果,是用遥感影像得到地表变化的一种新技术。InSAR在地面沉降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特别是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它能够获得地表的形变信息,理论上可达到毫米级精度。本文分析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分别获取西安市相隔1个月和6个月的地面沉降结果。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地堑是地面沉降的三大区域,地面沉降已成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诱因是超量开采地下水,本文就防治策略提出了观点。  相似文献   

4.
大地构造环境与城市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如何预测地铁施工中容易引起的地面沉降,并结合实际的范例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了在地铁车站施工中最适合预测地面沉降的方法,并就此论证了这种预测方法是不是真正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舆情文本信息、百度指数、创业投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据等经济社会互联网大数据对江西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下一步经济工作需重点关注提振市场预期、激发投资热情、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鼓励全民创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百科知识》2004,(11):38-39
我们生活的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很少有入意识到地底下正酝酿着一场无声的危机—地面沉降面积不断扩大。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现象并不罕见,一定的地质原因能促使其发生。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入口过度膨胀的今天,地面沉降现象已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是人类对大地贪婪索取而得到的报应。  相似文献   

8.
随着企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加,杭州湾某滨海平原规划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已初步形成小范围的水位降落漏斗,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经分析认为目前已处于地面沉降发展的初期阶段,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将进入地面沉降急剧发展期,带来巨大的、难以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类共同影响下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物群体越来越密集,建筑荷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分析建筑荷载对地面沉降产生影响的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石河子大学降水资源利用问题,开展大学校区降水水质监测分析。通过对校区内天然降水p H、TP、TN、CODCr、SS的检测,通过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及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中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得出天然降水不能作为直接饮用但经过处理具有作为生活杂用水的可能的结论。同时论证了石河子大学的降水具有资源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给出了一种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并分析了各个环节的技术方法,最后总结出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地面沉降防治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但地势低平,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和脆弱。相对海平面上升已成为21世纪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地面沉降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主导和决定因素。为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规划、系统管理、优化开采、人工回灌,走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秦霞 《情报探索》2014,(3):54-56
针对小区域(区县)专利数据的特点,构建一套专利提取和分析方法,并详细阐述该方法的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结果反馈调整等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4.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对Web网络数据进行调度的过程中,若网络时间信息中其它介质访问层通过竞争共享信道,则同一信道在传输数据时将造成干扰。针对上述弊端,提出一种基于密集小区域碰撞算法的Web网络数据调度方法,将POMDP模型作为Web网络数据调度模型,对上述模型的状态空间、状态转移概率以及性能函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信道特征进行采集,通过Web网络信道中的属性区域对Web网络数据进行分类,确定Web信道中是否有拥塞现象发生。基于Web网络数据属性区域的划分结果,对Web网络数据区域中的二维坐标(x,y)进行计算。若在一个信道中数据出现碰撞,则该位置将处于同一二维区域中。对位置进行计算,获取冲突点的位置,实现Web网络数据中密集小区域碰撞的分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平均吞吐量、无用包率及服务器负载率均优于传统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苏锡常地区1995年至2005年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较详尽的统计资料,利用SPSS软件,对苏锡常地区1995年~2005年城市用地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11年来,该地区的城市用地总面积年均增长45.55km2,增长率为12.83%,呈现出高度线性递增;受人口增长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县级城市(吴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溧阳市和昆山市)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远高于地级城市市区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②二元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城市用地扩展与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皆成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才是影响该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二者不但自身对城市用地的扩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它们通过刺激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对城市用地的扩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小城镇土地流转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球  吴次芳 《软科学》2004,18(1):25-27
构建小城镇土地流转机制是协调我国小城镇发展与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我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小城镇土地配置的缺陷及其对小城镇发展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并针对小城镇的用地特征,提出了构建融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为一体的小城镇土地流转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设备维修外包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维修业务的特点,分析中小企业设备维修外包的风险,提出了风险对应的措施,构建了中小企业设备维修外包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为中小企业在设备维修外包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土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价格杠杆调控是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可及时掌握城市地价的变化动态,量化反映城市地价变化信息。以镇江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为例,在GIS支持下,探讨其建立方法,对地价区段的划分、地价监测点的选择、地价指数的编制等做了完善和细化。计算结果显示,镇江市商业用地地价指数自1998年到2002年,总趋势是稳中有升,各级升幅不等,以二级地地价升幅最大,为29%;六级地升幅最小,为7%。研究表明: ①地价监测点的选择和确定是该体系建立的关键步骤,合理运用城市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资料,是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的前提; ②体系建设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检索、查询、图形显示以及数据管理; 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技术规范》在技术准备、监测点设立、监测点资料整理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问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