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乡土生产方式孕育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乡村是古代文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诗意呈现,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支撑。本文从传统田园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的内在逻辑、方向及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丰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系列决策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旅游观具有比德之游、隐逸之游、超越之游、和谐之游的内涵。在孔子的旅游观中,旅游与治学和出仕密切结合,旅游中渗透着以礼为主的思想学说,旅游承载着广泛的社会功能。孔子的旅游观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它丰富了孔子的人生阅历与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新生态旅游文化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历史性眼光看,中国民间舞蹈既融合了民族情感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理想”的基础。而在旅游文化日趋兴盛的当代社会,文化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特质也在多元的审美需求中产生诸多异化。“旅游文化”是拓展与继承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要窗口,如何在旅游文化中持续发展民间舞蹈,做到既能保护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特色,又使之适应“旅游文化”这一特定新生态环境下的文化需求,是关系到民间舞蹈传承与繁荣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商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素有“豫东门户”之称的商丘,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商丘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商丘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包括旅游资源、庙会资源、名人资源、曲艺及民间工艺资源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使得旅游商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使其为商丘经济文化的全面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全面铺开,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局又在2001年推出“中国体育健身游”的主题,西部旅游要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利用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为此,必须建立“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圈”协作机构;设立“西部民族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基金会”;设计好西部体育文化旅游圈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商品;并成立“西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圈”学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游”是旅游在中国古代的特定称谓,古今之游在内容、范围及性质上均有显著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作为主流的儒学与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佛教的交涉。这种交涉是既反对、抵抗,又同情、接受,以至交渗互涵、趋于统一的过程。而“孝亲观”便是这一过程的矛盾集中点。以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为背景,以儒家文化为参照,探讨佛教与儒家“孝亲观”问题,分别通过对二者“孝亲观”的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力图解读二者在“孝亲观”问题上求同存异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两个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造就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意蕴,将之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揭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价值旨归。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旨归,揭示和分析这些价值旨归的内容,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生命体提供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0.
风水文化的营造有两大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风水文化旅游是中国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仙岭是名扬世界的“中国风水第一山”,有着深厚的风水文化积淀,其风水景观文化与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组构和谐的传统人居风水村落,具有优越的旅游发展条件。杨仙岭旅游发展必须凸显核心吸引物,进行目的地旅游环境的整体构建;营造意境,做到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互为印证;定位风水文化旅游胜地,实施雅俗共赏的旅游开发;围绕“三个”结合,进行产品创新,使游客在展示、观摩、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其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生、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主要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汉字、文学艺术、文房四宝和器物等是谓“硬件”。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中庸之道思想、克己修身思想等是谓“软件”。书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大量的古往今来的优秀书法作品和理论著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李爱云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42-42,46
汉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种表意文字。象形表意的特性使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影缩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入手,以“君、民”、“男、女”、“夫、妇”三组汉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的尊卑观。  相似文献   

13.
从邯郸的文化资源优势、特点分析入手,指出了旅游产业进行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成语之都,文化仰止”、“中国名镇,太极之乡”、“北方名窑,皇家石窟”、“红色圣地,名城邯郸”作为设计开发的重点,从而使文化旅游成为当地经济及城市发展的强力推进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中丰富资源与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强大文化基因和文化动力。以“活形制修文德承传统”为主题理念,在理论学习、资料分析及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观察和借鉴其他文化传播行业的成果,找到适合职业院校落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范式,努力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中做出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起源于西周时期“中罚”的法律观,儒家学派将它由“至德”提升到“天下之大本”,并随着历史的积淀,逐步演进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研究“中”是因为传统文化决定着法律思想的公平观、正义观、价值观,法律思想也总是通过各种概念、命题和原理,最终归复到文化准则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书院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传播着儒家文化之精髓,历史上造就和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去过平定县冠山的人,会被其浓郁的儒家书院文化气息和古树参天的幽静所感染。从开发的角度,研究冠山独特的儒家文化,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和传承人文教育、丰富山西省旅游文化、指导地方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精神与低碳旅游合理性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生态伦理生命力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心状,渗透、催发着现代低碳旅游文化观念、低碳旅游发展路径的形成和拓展。现代低碳旅游只有合理地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伦理精神,"万物平等"的价值观,"技术限制与道技之辩"的行为方式,"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才能探索出一条快捷有效的低碳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天下观"视野中的中国战略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种融世界观、政治观和文化观于一体的“天下观”,它崇尚礼、德、仁等文化价值观念,希望构建一个“协和万邦”的天下秩序。在“天下观”的指导下,中国注重运用政治、文化手段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军事与经济目标则较少重视,从而形成了以求和平、重防御、谋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战略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四川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以道教为民族传统宗教的国家 ,而四川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 ,道教文化资源丰富。应利用道教文化资源开展特色旅游 ,进一步丰富道教旅游文化产品 ,有选择地建立一些新型度假区和休闲疗养地 ,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 ,举办各种道教文化艺术节 ,让道教文化与旅游、经贸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是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家”是其基本特征。“大同思想”是以农业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天下为公是这个社会的特征,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基于中国国情首次提出当代“小康”奋斗目标,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统一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