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儿童心理综合量表,对桂林市144名6~9岁儿童进行社会生活能力测验,发现:被试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技术低于实际年龄应当达到水平”的情况有所加重。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水平没有学校间的差异,但儿童社会生活技术水平存在着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儿童,其社会生活技术水平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通常是指社会发展的有序状态,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生活的秩序性和社会控制的有效性的有机统一。社会问题的基本社会危害就是对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破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看,转型期社会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姜南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6):118-118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相似文献   

4.
社会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总体性反思与把握,而社会生活本质上却是实践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的总体有其统一性、一致性,但其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从社会哲学角度来反思把握当下中国社会生活,至少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总体性的反思和把握;二是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反映。是受低层次的社会心理制约的,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理想和信仰教育,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优化社会导向和个体心理,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状态,以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是社会学中两个相互联系,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家庭生活方式发挥着重要影响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这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早已引起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关注,不少家庭教育工作都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道德行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自我的建构和社会生活世界息息相关,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建构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何 《青年教师》2006,(5):20-21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大至抽象的行为规范、伦理标准、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等。因此人类学家认为.人不仅是“社会人”,而且是“文化人”.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居民的社会安全网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决或避免居民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生活困难,包括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及其它社会成员为维持个体基本生活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与社会支持途径所组成的网络体系,它是架设在贫困边缘上的一道防护网,是立足于城市居民最基本生活需求上的包括家庭、社会、国家政府的种种反贫困的途径与措施,是由家庭保护,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是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载体,它包括整体社会生活和要素社会生活两方面内容,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社会生活建设,其基本问题是处理外部的社会生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和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核心的内涵则是关于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反映社会生活的直观性浅表性、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直接性、影响社会生活的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两个文明之间相互作用、辩证运动的中介。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作用,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出现了两大变化趋向,即转型期社会心理问题和科技社会心理问题。这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在弘扬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克服治疗消极的社会心理,建设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等方面多做工作,做好工作,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试论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范畴,已经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健身,保健,养生,娱乐的重要内容,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促使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千姿百态的变化,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人类与社会的健康和发展问题,实践证明,体育丰富了人们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内容,改进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体育与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总是与反映人类发展方向和劳动人民向往的那种生活的事物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领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的美,至今仍令人难以释怀。  相似文献   

15.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叶东娣 《学苑教育》2012,(18):37-37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立足课堂教学资源——即使是教学内容,也大有社会生活因素,也要着眼课外教学活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给语文学习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7.
粱静 《农村教育》2006,(7):95-95
《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大教育家杜威也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我们要让课堂“回归生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离生活很近,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和谐的理想是政治正义和个人自由的美好契合和有机统一。一方面,以人为本,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公正社会的最后目的。为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大可不必牺牲个人自由,同时,个人自由可以检验社会公正。另.一方面,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发出对公共秩序的需求,政治正义能够提供一种普遍公正和持久稳定的生活秩序,满足人们对稳定生活的秩序期待,也就是说政治正义可以约束和范导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19.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群体、个体互动中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依赖社会的帮助和个体主观能动学习,适应社会生活并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成员以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因此,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从社会化的内容看,无论是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或是培养社会角色,都是教育努力的结果。所以说,社会化是教育极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创作,既是一种艺术创造,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报告文学作家只有从社会道义和良知出发,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诉诸公众,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感,促使我对农村贫困学生给予强烈关注,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