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修之死     
《素质教育博览》2010,(11):46-50
  相似文献   

2.
杨修之死     
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概括一下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原因。众生思考了许久,才见一生举手,老师大悦,连忙叫起那个学生。该生掷地有声地答道:"我想杨修是得瑟死的!"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杨修之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和小心眼,实则不然,更多来源于他的狂妄自大,给作为领导的曹操弄得心里不愉快,而导致受反感,引发了杀生之祸……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表现方面来看,节选部分最突出的特点是巧妙运用插叙,使作品结构十分谨严。本文虽是长篇巨著中的片断,可算作“巍峨灿烂的巨大的纪念碑”中的“一雕阑”,“一画础”,但却自成格局,独立完整。从情节的发展上来看,插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开头部分是高潮,最后部分是结尾代尾声。三部分文字以杨修被杀为中心事件贯穿,内容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在中华文化圈里,只要权谋文化不死,杨  相似文献   

6.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个性,也揭示了曹操既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的后半节。备课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课文虽属长篇小说节选,但情节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学起来饶有兴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调动学生阅读和讨论的积极性。 2 课文篇幅不长,所写事件却较多,但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层次清楚,首尾呼应,中间运用倒叙,条理分明,结构完整,学生易于掌握。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进行口说训练。 3、文章虽属古典小说,但语言是浅近文言,初二学生已学过一些古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自读困难不多。教师除作必要的字词补充注释外,无需对课文进行串讲,主要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帮助他们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根据上述情况,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如下: (一)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培养和锻炼学  相似文献   

8.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读对该小说的三要素能够准确把握。不少教师在学生已知的内容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却忽视了"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写道:“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大多人把杨修的死归咎为其“才”,有才没错啊!杨修是恃“才”才放旷的吗?杨修有什么才呢?让我们走进文本,重新审视杨修的“才”。  相似文献   

10.
正师:近几年有一款比较流行的桌游,名叫《三国杀》,大家知道吗?生:(笑答)知道!师:看着男同学那会心的笑脸,就知道大家很熟悉,但是千万不要沉迷其中啊!下面是一道快速抢答题。(略作停顿,然后快速发问)请问:这款游戏取材于哪一部文学名著?生:(抢答)《三国演义》!师:对!是《三国演义》。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11.
一、自学目的1、理解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2、理解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3、初步认识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的不同.二、自学重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即插叙部分),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三、自学提示1、本文出自何处?作者是谁?提示:《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公元一八四年到二八○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绘  相似文献   

12.
《杨修之死》的教学已经圆满完成了。这时我照例要问同学们是否还存在问题。这时有个学生突然说:"我认为杨修‘身死因才误’的结论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3.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4.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5.
才子杨修秀外慧中,才华学识超群,作为曹操的"秘书",他本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斯人不幸,其一系列举动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杨修的遭遇对于今天的秘书工作甚有启示意义.下文试论之.  相似文献   

16.
对曹操的杀害之心杨修有没有察觉,这是《杨修之死》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问题。 杨修非常聪明,更是“恃才放旷”。而“恃才放旷”的性格却使他的聪明反而成了不聪明。“大簏事件”,“出邺城门”和“答教事件”是杨修插手曹氏家族内部斗争,干预曹操对继承人的选择的三件事,因此直接影响了曹操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7.
从杨修之死看秘书的适度参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谋咨询,辅助决策是秘书的重要职能之一.秘书能够积极而适度地参谋领导政务,正面促进领导的决策及要事活动是其全面职能意识与深层素养的反映,是其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应有价值的发挥。秘书人员给予领导的参谋建议愈多且愈切合领导活动的需要,其工作价值则愈高。但是,秘书活动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从属于一定的政权,一定的领导集团,它是以领导活动为中心,并受到领导活动制约的。因此,秘书积极主动地参谋政务,有效地辅助领导活动、充实完善和强化领导意图、领导行为,就必须优化同领导的职能关系,在参谋政务的过程中,始终遵循…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集“功首罪魁”于一身的两面人物。他有治世安天下的雄才大略,同时又妒才嫉能,老奸巨猾,阴险残诈。在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里,聪明、善说、学问深、有才华的杨修就在曹操手下死于非命。原作者把它归之为身死因才误——耍小聪明,恃才放旷。我认为这样的评  相似文献   

19.
相传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卓越,可惜生逢乱世,报国无门,是故退而著书,婉而述志。《三国演义》百世流芳,湖海散人自也千载扬名。在这部巨著里,作者全面而细致地叙述了自东汉崩析至西晋一统的政治与军事纷争。尽管书中也形象地描绘了大如赤壁之战、小如新野之争的历史事实,塑造了勇如过关斩将关云长、硬如拔矢啖睛夏侯悼的人物形象,但更多的表现重心仍在权谋相争之上。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浙江上虞传说的“曹娥碑”故事公元一四三年,即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三国演义》上为“和帝”,此根据《后汉书》卷八十四)五月五日。上虞有位巫祝名叫曹旰,在波涛滚滚的舜江上逆流而进,以婆娑的舞姿,伴随管弦齐鸣的节拍,欢乐地迎候伍神(指伍子胥。伍子胥被奸臣迫害,含冤而死,尸首被丢进大江。后人每年五月五日沿江迎候哀悼,以示纪念)。一阵狂风,浪卷船颠,曹旰卷入激流。众人连捞几日,未得尸体。曹旰之女曹娥时年十四,悲痛欲绝,绕江号哭十七日(《三国演义》上称“七昼夜”,此据《后汉书》)。最后一天,她脱下外衣,跪拜江边,祈祷伍神:“愿衣服漂浮父亲葬身之处当即沉下。”随即将衣服投入江中。衣随浪卷,飘有百余步,没于旋涡。曹娥毅然纵身跳下。五日后,村人于十余里外之浅滩(后人取名“塘搁”。现在属上虞县中塘公社塘搁大队)发现曹娥身负父尸已死,方圆数十里,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