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自然”本为短语结构,东汉时期词汇化为形容词以后,开始了语法化过程。六朝时虚化为状态副词,清朝时发展出语气副词用法,现代汉语阶段演变为连词。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是语法位置,机制主要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3.
陶文娟 《文教资料》2011,(33):29-30
现代汉语的“经过”除了有动词和名词义项外,也有介词的倾向。“经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表示动词,到表示名词,再到表示准介词的语法化过程。社会的发展,句法位置的改变,以及人类的认知规律是其语法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双音词现代汉语不仅来源于词法和句法,同时也来自于词组词汇化。目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现了93个词组词汇化,本文将结合词汇化词组的结构方式、语义发展语法属性、语音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具体论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法化中最普遍的实词虚化的角度对"在"何时从实词转变为介词并开始普遍使用作了大致的描述。研究实词是如何转变为虚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能揭示人类认知性质及语义演变的规律。语法化单向性的事实不能否定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研究的意义。词汇化的演变与脱语法化有密切的关系,由脱语法化的性质衍生出两种词汇化,即语法标记词汇化和语用结构词汇化。词汇化产生的动因受再范畴化和Problem—solving程序驱动两个认知语用学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和词汇化现象是自然语言发展的结果.这两种倾向同样体现在基本的也是典型的语言结构单位——成语中.成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既体现了语法化倾向,也显露了词汇化趋势.成语的语法化和词汇化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历史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词汇化与语法化理论及其运用》一书在此背景下应时而出.该著作在术语内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从本质出发,大有"净化"学界滥用术语现象之效;内容上对当前国内外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大课题进行了系统化论述和评价,从而确立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研究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整本著作具有极大的普通语言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词类标记性是现代汉语后缀的重要语法特征,也是辨别现代汉语后缀的主要标准之一。现代汉语后缀的演变过程是语法化在词汇层面的重要体现,其语法化轨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语音的语法化;语义的语法化;句法的语法化。重新分析和类推是现代汉语后缀标记词类的重要语法化机制,也是现代汉语后缀词类标记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通过对反义复合词“横竖”的语法化阐述,推导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弄清其认知机制。主要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角度来观察该词的语法化。副词“横竖”已基本完成了其语法化过程,已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中,隐喻和转喻在该词的词汇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无奈"既可做不及物的动词,也可在后一分句句首做话语连接词。"无奈"的两种用法分别源于古汉语中"无奈何"和"无奈……何"两种跨层结构,"无奈"的形成是多元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结果。通过分析"无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影响因素及表现,文章将现代汉语中的话语连接词"无奈"视为连词而非副词。  相似文献   

13.
强化是语法化的逆向产物,零形化是语法化的顺向产物。根据用于强化的介词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介词前的强化和介词后的强化,它们是不同的强化类型。谓词后介词的零形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介词直接零形化,二是因强化引起的零形化。强化介词的位置不同,使得被强化的介词有两种去向:一是介词前的强化使得原有介词零形化,二是介词后的强化最终还是强化介词零形化。  相似文献   

14.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结构体和英汉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化的方式、过程、程度以及形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汉反义举对词汇的语法化机理与语法化的结构基本相同,但英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化的形态呈隐性,语法化程度较低;汉语反义举对词汇语法化的形态呈显性,语法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汉语里一类特殊的语汇单位,汉语成语或由短语和句子演变而成,或是语篇词汇化的结果,各类成语的词汇化程度不同,同时成语的演变也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化趋势。成语的演变集词汇化和语法化为一身,词汇化并非孤立地进行,它伴随着语法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从事"在先秦时期出现连用,最早是一个松散的动宾结构短语,表示"行事、办理",至明清时期,其高频的连用使发生词汇化演变成为动宾结构的词语,直到现代汉语,发展成为有两个义项的词语,表示"做,投身到"和"处置"。"从事"的词汇化是词组特性逐渐弱化的过程。"从事"尚未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介词“沿”用于介引某动作行为经历的路径,源于其动词义“顺流而下”。在确定介词的判定方式及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历时考察中研究“沿”各时期的语义状态与句法功用,厘清“沿”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以及认知因素三方面探寻“沿”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