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速览     
《教育》2012,(25):8
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教育界》2012年第23期刊登李春慧文章指出,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两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仅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速览     
《教育》2012,(9):8-8
《教育界》2012年第23期刊登李春慧文章指出,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丽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仪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发出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并不是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机械吸收,而是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和建构的过程。因此,读中有思是高效阅读的重要标准,也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一语文要素的理论之基,旨在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诞生在 2 0世纪 60年代的德国 ,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的康士坦茨学派创立。接受美学理论认为 :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完文本时就已产生 ,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完成的。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 ,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 ,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因此 ,如果我们肯定作家创作的作品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的话 ,那么 ,其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而读者又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 ,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章的原意 ,任何读…  相似文献   

5.
读前活动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图式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读者(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的“图式知识”或“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即读者如能有效地将其所掌握的图式知识与所读文章的新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对所读文章有较全面和较深层的理解。阅读教学中的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前活动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前构建或激活他们的图式知识或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能有效运用这些图式知识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6.
以心理语言学为理论,说明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有选择地捕捉具有意义的语言符号,对文章所表达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预测(predicting),体验(sampling),验证(confirming)和修改(correcting),以达到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自读课堂需要自由与宽松余一鸣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上杨智慧老师《让自读课创造性地自读起来》的教学设计,为杨老师的创新激情所感动。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击掌叫好之余,也有几处疑惑想讨教于方家。一、创造性自读首先是发现型自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认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是主题先行,还是发现建构主题,这是新旧教学观念的截然不同之处。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在读前布置了很多相关命题,并且有一个重…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美学派别。该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把本文当作作者化身、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赏,往往带有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读课文或读其他文章时,开始读得很认真,渐渐地就走神了;有的则在阅读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得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怎样去读好文章呢?不妨用"推读法"。"推读法"是指先阅读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由所获得的阅读内容,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推测未阅读文章部分的一种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图式理论与高三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1.
本色阅读     
阅读,有人把它定义为“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也有人定义为“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说明人类这种阅读活动是由读者自身(主体)向信息载体的文字符号(客体)的一种探求。这种在阅读中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是由阅读者自己对文字载体传输的或概念、语义,或人事、景物,或内容、材料,或传统、习俗,或理念、意义,或情感、态度等等的一种自然的、独立的理解摄取,就是本色阅读。一、内容的理解离不开本色阅读。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吟咏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直接迅…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产生互动性和建构性的过程.班级读书会的"读"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透彻",但也不是随意浏览,它要求学生用心去了解与吸收书本的知识.这个学期我尝试与学生一起开展"阅读整本书"的班级读书活动.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意义是建构文本的意义、超越作者的视界、提升读者的素养。阅读的本质是自主阅读和自主应用。要想实现阅读的意义,阅读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内容上,从目前过多重视“写什么”转向重点探究“怎么写”;方法上,从目前过多重视“牵我读”转向重点探究“让我读”。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  相似文献   

15.
阅读策略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阅读策略不仅是一些需要记忆的陈述性知识,而且包括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受、模仿、练习、创造。依据近年来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美国学者普遍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将已有的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建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阅读依赖于阅读材料的特点,也依赖于读者已有的知识和背景。从读者方面来说,读者关于阅读材料的知识、对阅读材料的兴趣、阅读的目的、甚至拼读单词的能力等等,均影响着阅读理解的水平。从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的复杂心理活动,为教育提供了厚重的智慧源点,其理想境界在于意义图式累积与生命重构。意义图式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重复出现的典型意义结构,是人类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意义建构旨在将外在的意义图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灵图式,以实现意义图式的累积。累积意义图式可赋能读者的高质量阅读,使读者在文化涵养中超越自然生命建构价值生命,实现从“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再至“天地境界”的生命价值演进,从根本上形塑阅读的理想境界。这既是构建中国自主阅读体系、推动“阅读学”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又是破解新时代碎片化阅读困境的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7.
李蕊 《考试周刊》2015,(45):97-98
本文从基于文学的教学法具有的应用真实经典目的语文本和提供更多互动机会的特点等方面,论证在我国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应用此教学法的必要性。以"读者回应理论"(Reader-Response Theory)为理论基础的基于文学的教学法改革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读写课堂,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自主学习,改变对阅读的态度,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积极互动中深入理解所读文本,强化语言技能,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终身学习者。  相似文献   

18.
读者反应理论致力于深入分析阅读活动中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双向交流活动,开创了阅读研究的新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对我国幼儿文学阅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师要确保幼儿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理解并激发幼儿多元化的阅读反应,为幼儿建构文本意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作者往往期待读者读了文章后知道应当怎样去做某些事情或按某种方式思考问题。这层意思通常并不在文章中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文章之中。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沟通外现的和内含的.已述的和未述的含义。这就需要仔细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在通盘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去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去掌握语言的微妙之处,真正欣赏和理解阅读的东西;阅读中的推论是很常见的,我们所读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做出程度不同的推论。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的本质是"读".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悟得文章的真义,获得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