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子》2004,(7):13-13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笔名叫悄吟。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在创作轨迹、表现视角、关注对象三个方面体现了她对于自我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正松花江有一条支流,叫呼兰河。1930年10月,在被家里软禁7个月之后,一个20岁的知识女性,从呼兰河流淌过的那片土地上逃了出来,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也许,离开这里时,她回望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了留恋,但这里却成了她永恒的记忆。她,就是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个天才的女作家。她以31岁的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的生命历程,留下了卷帙可观、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短短9年的创作生涯中(从1933年5月发表第一篇小说《弃  相似文献   

4.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杰作,由于作者独物垢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部小说呈现出散文化抒情化的艺术体式和寂寞,感伤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8.
张丽 《华章》2010,(10)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受到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熏陶,得到了旷代人师鲁迅等人的扶持和奖掖,使她具有了反帝反封建、同情劳苦人民的思想,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悲剧意蕴.<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9.
萧红,于羁旅困顿之中,潜心求索,孜孜创作;在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里,为人们留下近百万言的艺术瑰品.萧红,从一个勉励求学、逃婚出走、辗转奔命的少女,成长为"文苑谁人不识君"(李阳<萧红骨灰迁葬记>载芦荻诗)的现代文星,确乎有些不可思议.萧红读者之多,论者之众,涌向之深,延誉之久,不独在于她传奇性的生活道路,更重要的却在于她以萧红武、女性化、诗情画趣、浅直亲和的艺术风格而独步一时.萧红风格,溶个人天资、师友切磋和坎坷遭遇的磨砻砥砺之功于一炉;萧红成才,真可谓劫波度尽,艰难玉成.  相似文献   

10.
萧红的小说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寻找到女性艺术掌握世界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她以诗的别才和散文的风韵,展示了不拘格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巩占龙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1):16-17,23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她的小说,通过对贫苦妇女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她们的生活遭遇和生存状态,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迫害和践踏,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方面写出女性的生存真相,思考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3.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对妇女生活和命运的关注是独树一帜的,妇女问题始终是她创作的中心题材。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女性,萧红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当是她作为女性的那份经验,这一性别角色几乎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和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她的绝大部分小说都以女性为主角,其创作中流露出自觉的女权意识。她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抨击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鲜明的女权意识,即女性应该获得人格的平等与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沙俊红 《考试周刊》2009,(13):19-20
萧红的小说,明丽而新鲜,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坛,以其特有的风格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征服着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5.
江天成 《语文新圃》2009,(12):27-28
《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个小县城、一个在东北呼兰河边的小县城里发生的故事。照萧红来说,只有两条大街、两条小街,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把这四条街加个泥坑子翻了个底朝天。而就这么四条街的事,萧红写了近三百页。  相似文献   

16.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7.
张楠迪扬 《留学生》2014,(20):10-10
正香港一年到头都是落雨的。屋里的空间实在小,所以窗子通常很大。阴雨天,屋里也雾潮潮的,推开窗子,就与外边的水气连成了一团。窗外是片葱郁的绿,在雨里显得尤其静默。树长了很多年,长到了尽头,长不动了,就这么高高低低地簇着,并不显得很乱。一条青黑的石板坡,渍着苔藓,缓缓上行到绿尽头的米黄房子。这里曾是红十字会的临时医院。1941年底,日军攻陷香港,一个月后,萧红死在了这里。  相似文献   

18.
萧红小说创伤体现出大胆越轨的笔致,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规范,其美学气质体现为一种雄浑而忧郁的美;其任意随性的抒情笔致及“自我”个性体验的介入,构成一种独特的女性主义本:萧红体。从而极大丰富了现代学的表达内容及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杨劲平 《考试周刊》2008,(52):118-119
在一次"创作与批评"座谈会上,沦陷区作家关永吉如此发问:一篇小说为什么必须集中、单线地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展,不允许散漫的结构呢?他说:"我们是生活在这么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许多有着关联的事件写在一起呢?那不是更能使一个故事‘立体’么?"他的发问从某个角度昭示了当时时代对新的小说艺术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散化特色即是对传统小说的一种突破,它体现了作特殊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