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邹韬奋在新闻实践中的"三贴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重读有关邹韬奋先生的集,感触很多。笔认为,现在中央大力提倡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韬奋先生就在新闻实践中非常注意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韬奋先生是我国最早全方位地进行“三贴近”的楷模,他身体力行的“三贴近”作风,对于当代传媒人来说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优化选题策划 提高期刊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事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人都知道,选题策划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首要工序;要想提高期刊的品位,首先要抓好选题策划已成为办刊人的共识。本文作者陆静高先生积多年办刊之经验,在文中对如何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期刊工作者认真一读。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韬奋     
韬奋和鲁迅相识是在1932年冬,那时韬奋参加了宋庆龄和鲁迅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和鲁迅一起被推举为执行委员。从这以后,鲁迅那种“战而不屈”的斗争精神,坚强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给韬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处处以鲁迅为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不渝地以自己的笔和实际工作,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维护人民利益,激励和鼓舞人民向反动统治作斗争。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最后也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和韬奋所走的都是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道路,他们亲密的战斗友谊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10月22日,是爱国报人戈公振逝世59周年。逢此祭日,不禁想起了当年沈钧儒悼念戈君的一首诗:“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公振先生临终前,韬奋赶到病榻旁探望。气喘甚急,声音微弱的公振先生,断断续续地对韬奋说:“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韬奋写的悼文,记录了此情此景。沈钧儒读了韬奋的悼文,挥笔写下悼诗四首。第四  相似文献   

5.
提起邹韬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周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以及在新闻出版界被广为弘扬的韬奋精神和已成为新闻工作者最高荣.誉的“韬奋新闻奖”。然而对于性活》周刊的由来,《生活》周刊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产p韬奋与中华职业教育社一p韬奋与极育与职业》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从三联书店出版的性活书店史稿》中摘取第一章奉献给读者,一来是帮助大家了解一点历史,更重要的是以此来鞭策我们的工作,弘扬韬奋精神,办别教育与职业》。一、《生活》周刊的由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上义工商业有了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6.
龚鹏  周山彦 《宜春学院学报》2002,24(1):62-64,101
邹韬奋一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永远立于大众的立场”。他以大众为服务对象,深受大众的尊敬。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探讨韬奋先生的待友之道,可引起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从李登辉开始,台湾的教育文化就不断往‘台独’道路上推进,到了今天,已经登峰造极。”前台湾师范大学史学教授、文化学院院长王仲孚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8.
《生活》周刊是我国新闻出版史上的杰出代表邹韬奋踏入新闻界的第一站。一九二六年十月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即着手内容和编排形式的不断改革。随着他的思想的演变,这个刊物从原来每期发行两千多份,发展到十五万五千份,开创了当时期刊发行的新纪录;从宣传职业教育、人生修养,转为宣传抗日救亡,成为时代前列的一面大旗,一个号角。韬奋自己在不断探索、追求,和读者的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中,从一个具有朴素爱国主义思想的民主战士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他那极有宣传鼓动力量的抗日言论,激起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同时,却遭到反动当局的忌恨,压迫接踵而来。韬奋被迫出国,《生活》周刊被查封。一九三五年八月韬奋从国外归来,立场更坚定,思想更明确,不变初衷,继续办刊物,办报纸,大声疾呼,宣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批评抗日阵营内部的宗派主义、关门主义,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办刊物,几乎遭到《生活》周刊同样的厄运。现将韬奋著作中提到《生活》周刊的文字,沿着产生、发展、以及遭到查封的过程,整理、摘编成文,供读者了解韬奋这个时期的思想演变,和《生活》周刊的历史。题目是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编辑出版理念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它已由过去传统的重编,印,发理念,提升,丰富和发展为以策划为起点的适应和推进21期刊业快速发展的出精品,创品牌系列期刊,占有国际化市场的新理念,然而,在编辑出版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与新理念不相适应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成功”这两个字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有的人在追求它的道路上大有作为,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拜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一文,对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季老先生在文中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并且深入浅出地做出客观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出: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将编辑出版工作当作化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一部分,而为之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其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体现了他卓越的编辑出版思想。这种思想,对今天面临严峻挑战的中国 当代出版业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韬奋一家人     
韬奋一家人原文《名人传记》1991年第1期刊载了邹恩淳的《亿堂兄韬奋》,忆叙了韬奋家庭生活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亲切感人,现摘要如下:韬奋出生于1895年11月5日,原籍江西省余江县沙扩村,而出生地却在福建永安县,因为那时他父亲邹国珍在永安盐务部门任...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将书刊易读性作为自觉的编辑出版追求。这种思想由其教育工作而诱发,通过编辑工作得以强化,最后落实在“为读者着想”上,并内化为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叶圣陶“易读性”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圣陶将收刑易读性作为自觉的编辑出版追求。这种思想由其教育工作而诱发,通过编辑工作得以强化,最后落实在“为读者着想”上,并内化为编辑出版工作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陈鹤琴先生(1892—1982)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一生立志改革传统的旧教育,并且勇于实践,执着追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在改革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今天,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学习他为祖国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今年十二月三十日,是陈鹤琴先生逝世三周年忌辰,特重新发表他的《师范教育为什么要实验》一文,用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不应忽视。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的教会教育研究是“文化侵略论”占主导地位。教会教育研究的政治评价,以及韬奋研究的政治性定位,导致在韬奋研究中关于教会教育对韬奋的积极影响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教会大学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的时候,圣约翰大学对韬奋一生的影响与价值也应当给予重新梳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以自己的理解阐释李何林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学术道路。李何林先生一生所走的不是学院派教授和学者的治学道路 ,而是坚守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立场的“人”的道路。鲁迅是他的灵魂 ,他的思想 ,他的毕生追求。在此基础上 ,他选择了鲁迅及其作品 ,并且不论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 ,都坚守并维护着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成为一个特殊意义上的鲁迅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方大卫《山野掇拾》是现代作家孙福熙先生的散文集。朱自清先生读过此书后,以原书名为题,欣然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书评,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书评,令人惊讶地发现:该文如其说是对《山野掇拾》的赞许,不如说...  相似文献   

19.
在19年不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精神遗产。今天重读鲁迅,倍感亲切。作为教师,深受启发和教育。 忧国忧民,投身革命。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鲁迅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时时想到中国”,正视中国的现实;时时“想到将来”,追求祖国的光明前途;并且时时刻刻愿为祖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效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波富实践活动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提倡科技兴国的今天,重温他的教育思想,考察其教育思想的发展,仍不失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同行知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变革时期,摆在先生面前的有三条道路:革命、改良、反革命.先生所选择的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提倡教育救国,科学教国.家许多改良主义者一样,先生幻想在两大敌对势力武装斗争的夹缝中,找到一个既不流血,又能成功改造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