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贻清 《海外英语》2022,(20):71-73
该文以许渊冲和王玉书唐诗英译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旨在看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以及译文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吴启航 《英语广场》2023,(10):11-15
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和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英译本是唐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4.0,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遵循“三美”原则,较忠实于原诗,而徐忠杰译本在译诗形式上更为自由,对原诗的阐释较多;但两个译本均采取了通俗易懂的翻译策略来降低阅读难度,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推动唐诗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4.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诗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因此英译唐诗将成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叠词既是汉语语言的特点,也是唐诗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词。本文将以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为切入点,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为理论支撑,分析古诗词中叠词英译的五种常见方法:反复辞格译法、拟声词译法、借助介词译法、解释译法和省略译法,并辅以国内其他译者的译本以及英诗作品做参照,以期抛砖引玉,助力更多更好的唐诗英译本出现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导向, 对Mr . Ediard Connynkam和丁祖馨、拉菲尔的《再别康桥》两译本进行评析, 旨在洞察不同的译者对原诗不同的解读, 考察译者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9.
译者的主体性是现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黄源深《简·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阐释和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译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英译唐诗常进行再创作,传统翻译研究多认为这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然而,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为这一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历史性的,因而许渊冲对唐诗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要达到视界融合,译者必然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再创作;唐诗文本是开放的,意义永不穷尽,效果历史原则自然会引导译者对其进行精益求精的重译。  相似文献   

11.
张婧怡 《现代英语》2023,(18):100-103
文章通过分析《牡丹亭》白之和许渊冲译本,从文化预设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化翻译中的体现,发现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预设中的共享部分和目的语文化缺失部分的处理是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译者可以采用增译、注释和省略等方法,激活目的语和源语文化预设中共享部分或补充目的语中缺少的源语文化预设。  相似文献   

12.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唐诗翻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比杨氏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具体阐述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在唐诗中的实践,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研究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多篇李清照词为例,从翻译选材、译者的阐释和理解及语言的艺术再创造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理论是专向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和对译作的创作过程,既是对原文的接受,又是对原文的再理解和创新。唐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对唐诗的翻译无疑是对诗作的二次解读和再创作,本论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探讨许渊冲对唐诗翻译的创造性特色。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诗歌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望而却步。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主张的"三美论"恰恰在英译唐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诗为例,通过原文与译文对比,旨在使广大译者领会许渊冲先生如何将其"三美论"应用于唐诗英译之中,以为诗歌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运用认知识解机制的辖域、详略度、视角和突显四个要素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文本。研究发现,许渊冲通过补充缺省辖域、互换语言表达的层级范畴、转换人称视角和改变分句主位与述位或在述位中增加新信息的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展现出一幅幅清晰可见的场景,从而关照其阅读期望,重构了唐诗的意美,同时也说明认知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揭示译者重构译文过程中复杂的心智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比教科书所给的唐诗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理解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译文要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及其理论的发展给典故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规律,该理论引导译者从宏观和微观,共时、历时,译者的主体性等层面重新审视典故的翻译方法。通过比较许渊冲和熊式一的《西厢记》的译本,总结出两位译者对其中典故的翻译方法,找出优缺点并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改进这些典故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体认翻译学(Embodied-Cognitive Translatology, ECT)认为,翻译是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对比译本间所体现的体认差异是对译者偏好、译语特征、翻译选择以及内在理据的发掘与证明。《离骚》大量的名物意象展现了作者体认机制,而其翻译则反映了译者基于原文进行“映射”与“创仿”的诸多手段。文章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利用ECT三要素框架对比代表中国译者、汉学家译者、中外合译三类典籍外译模式的许渊冲译本(2008),霍克斯译本(1985)以及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1)在《离骚》72类名物翻译上的处理特征,探讨ECT框架在诗歌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而剖析了三类译者的翻译偏好和译语特征,阐释了译本差异存在的主客因素,阐明了译者在两套核心原则映射间的位置与其译本呈现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文学有效外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石蕊  沈传海 《海外英语》2013,(7X):126-127
随着翻译活动的深入与发展,译者的地位逐渐提高。我们鼓励翻译时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亦是如此。通过对儿童文学《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从两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两个译本中的发挥,最后指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在原文与译文间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