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和同事们交流有关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的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只要多背范文,多抄写优美句篇段就能提高写作能力;有的老师认为写作教学只要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写作任务即可;还有的老师认为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殊不知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2.
张小利 《学周刊C版》2011,(7):188-188
很长时间以来,几乎多数学生都害怕作文,一遇到老师布置下习作任务,有的眉头紧缩,龇牙咧嘴;有的仰天摇头,长吁短叹;有的说不知该如何下手,半天理不出头绪;有的说不知道选择什么素材才能达到要求;有的拼凑半天,也达不到所要求的字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平常观察不细致,积累的素材少,提不起一丝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俗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兴趣时,才能产生强劲的习作欲望,他们才有可能发挥聪明才智,主动耐心地去思考、搜集素材,进而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来。这些年来,笔者在日常的作文教学工作中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在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黄光硕语),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文课本应是学生随心所欲地倾泄自己真情实感的美的享受课,却成了学生的头疼课。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话套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而老师呢?写作教学上太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4.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可写作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好多学生不愿上作文课!学生的习作有的假话连篇,有的无病呻吟,有的总是套用别人的格式……,可再看看那一片片随心而写的短小的日记,却大多是文从字顺,形式灵活,见解独到,情感深刻!后来我才意识到,学生不爱写作文,在于被老师的条条框框束缚住了,写作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胃口得高分,不敢说真话,说想说的话,自然表达起来也就不会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认为,三年级作为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写作的要求不是很高,难度也不是很大,只要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然而,一学期下来,实际的效果离我的预想相差甚远。学生的习作总是那些干巴巴的内容,毫无生气。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按老师要求写作,然后,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评点。负责任的教师在评点作文时一般有点评,有眉批,有总评,大多是在总评中指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再挑选几篇好的和较差的拿到课堂上讲评。此种作文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教师均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仅此而己。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提出了多种改革措施,有的提议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生活感受;有的提出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开扩视野,  相似文献   

7.
习作任务群设计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设计中渗透任务群内容,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的习作路线,为习作课堂注入丰富的动力。习作任务群设计不是单纯的任务罗列,而是一种写作教学的新理念,教师利用习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研究,可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提升习作综合能力,突出任务群的助学作用。  相似文献   

8.
习作教学难,中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更加难。三年级习作刚刚起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是中段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中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加强习作指导为了迅速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达到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少老师在习作指导课上或拔高要求,或大包大揽,事无巨细,一一为学生充分考虑,务必使学生能洋洋洒洒写就一篇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习作。到底应该如何对这些刚在写作的道路上蹒跚起步的学生进行习作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亮 《考试周刊》2014,(49):57-58
<正>中学教学中,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获得写作技巧,提高学生感受、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会通过习作表达思想、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文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中学生普遍对习作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套路老旧,老师出题、学生写作、老师批改,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二是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的简单讲授、学生四十分钟的认真听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学生周记写作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归纳说现在学生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当然这是调侃的说法,但却从很大程度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上的薄弱环节,作文的问题最为突出。不仅学生怕,老师也怕。现在多数老师已经开始重视作文教学,有的学校已经把作文作为专门的课程,并配有教材。多数老师总结的经验是多读多写多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周记,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三年级的习作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写作时“无从下笔,无内容可写”,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完全是东拼西凑,绞尽脑汁,对习作毫无兴趣,所以说这一时期的习作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积极主动探索三年级作文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让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范围广泛,其中习作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课外书籍阅读不多,写作困难。因此,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应该善于采取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主选材,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  相似文献   

13.
<正>习作例文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范文,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了写作兴趣就能调动起写作的欲望,才能把作文写好。笔者认为,习作例文在写作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一、用好"仿写"学习新事物,大凡从模仿开始,学生作文也不例外,他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就连不少有名文  相似文献   

14.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作难教,甚至是无法教;学生感到写作难学,也无法学,许多学生往往谈写作而色变。那么,学生写作难,其核心难点在哪里呢?有的人认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因此,需要加强观察、积累素材的指导;有的人认为没有掌握写作技巧,因此需要进行写作技巧的教学等等。  相似文献   

15.
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只要激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就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有效习作。语文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通过设计适合的室外体验活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游戏活动,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6.
蔡晋琴 《阅读与鉴赏》2011,(2):43-43,42
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懂得,习作有时为自己而写,即自我表达,有时是要写给他人看,即为了与人交流;必须让学生知道,习作不是为了要给老师批改,习作不是为了完成一次任务;必须让学生懂得,习作是为了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谈得上个性作文,创意作文,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17.
《海南教育》2013,(8):59-59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位的新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苏教版根据"课标精神",教材在习作设计上努力体现"三多一少",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探究、少一些限制。根据本人近年来的习作教学实践中的体验,习作指导要注重三多一、习作指导要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里的"生活"既包括其所处的"学校生活",又包括"家庭生活"以及"社区生活"。在学校生活中,学校班级  相似文献   

18.
<正>纵观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虽然产生了许多模式,但仍呈现不景气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成篇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实践证明,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欣赏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习作成功的欢乐,那么学生作文  相似文献   

19.
如何化解作文教学的窘境?老师除了在习作技巧、语言积累上下功夫,还必须巧用积极的心理策略,塑造学生健康的习作心理;建构科学的写作序列,分段扎实训练;赏识学生的每一篇习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20.
正习作指导是习作教学的中心环节,指导的质量影响着老师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孩子的习作过程、心理感受和最终的习作质量,从而影响着习作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明确目标,关注全程对于习作指导课,我们首先要明确指导什么。倪文锦教授指出,一般说来,写作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理解、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而我们的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