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江 《甘肃教育》2007,(11X):62-63
从文字诞生直到今天,和许多艺术门类的发展有着相似之处的中国书法艺术,也经历了发展、成熟、繁荣、多元化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形式,从“书法”名称的更替到文字字体的演变,从文字字体结构的发展到碑帖之争,从书写工具材料的不断完善到个人书写风格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经历了从知识工具为主到“工具与人文统一”和强调学生整体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转变。在不同价值取向的引领下,小学语文教科书发生了从“统编”到“一纲多本”再到“部编本”的改变,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逐渐转变为关注综合、均衡和典型,内容的组织则从以知识点为依据到以知识链和知识丛为依据。总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越发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儿童福利对象经历了从家庭受虐儿童到残疾儿童再到处境不利儿童以及每一位儿童的转变;责任主体经历了从民间团体到政府的转变,政府主要通过立法确保福利政策实施;福利手段经历了从以经济援助为主到重视教育支持的转变;福利方式与理念经历了从隔离到融合再到全纳的转变。美国的儿童融合教育正是在其儿童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力发展,我国今后也应把儿童教育纳入到儿童福利中,通过政府切实承担和落实相关的主体责任,在“大融合”的全纳理念下实现儿童福利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到关注普惠的受教育权的转变,以保证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4.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5.
行状作为“记载一人之始终”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文体,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等,是其稳定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转变,行状的基本内容及其书写位置也在演变。就内容而言,婚娶子女的书写经历了从部分到全体的变化,最后成为行状的固定内容;就内容的书写位置而言,用于请谥的行状,在世系书写方面影响了用于乞墓志碑表的行状;寿年的书写,由列于文前逐渐向书于文内发展。一向被视为格套的应用文体也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和通常认为的文学文体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6.
在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发展历史中,几何图形一直是数学家们求解方程的辅助工具,这为配方法的教学带来了新思路.采用重构式设计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教学,从“化数为形”到“补形成方”再到“以形辅数”回归配方.在教学中,要注重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认识到融入数学史是手段,切忌数学史的满堂灌;要重视解题巧法,拓展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7.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8.
王艳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7):106-112
哲学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源远流长,从哲学视角梳理教师发展的演进路径,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本质在不断重构,对教师职业的定位经历了理性-人性之辨、手段目的之争、单向度-完整性之思和职业-志业之盼.教师发展的样态日趋开放,发展方式上经历了从技术训练到人文开发;发展动力上经历了从被动形塑到自觉建构;发展时间上经历了从断续培训到终身学习;发展范围上经历了从单一狭隘到多元生态.教师发展的研究不断创新,研究视角上从教师缺席转变为教师卷入,从居高临视转变为在地倾听,从重视结构与结果转变为重视现场与过程,从批判矫正转变为关怀唤醒.研究表明,教师发展经历着深刻转变,日渐呈现出整合和纵深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人类都曾经过一段无文字时代,口耳相传。到后来有了传说中的结绳、契刻或图画符号来帮助记忆,被认为是早期的图像文字。各种文字的开始,都可溯源于图画,即从“象形”开始,但大多数国家的文字走向表音文字的道路,虽然古代埃及、苏美尔、克里特等文字也是表词文字,但早已不复存在,而中国的汉字却沿着“表词”的道路发展下来,全世界也就只有汉字一种了。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为此教育的一系列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从统一课程到自主选择课程的转变”、“从单纯文化课程到综合性课程的转变”、“从单纯考试评价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变”以及“从以教书为本到以全面育人为本的转变”,已成历史之必然。教育者在事关教育发展战略的大局问题上,一定要抱着“积极求实”的态度,投身新课程改革中。  相似文献   

11.
从"说与听"关系的口语讲述到"写与读"关系的文字书写,促使话本小说语体、文化载体、叙事方式产生蜕变。就传播媒介看,话本小说经历了从口语演述到文字书写的嬗变。细致探究话本小说从宋至清在情节结构、空间、语言上日趋书面化的过程,以期把握话本小说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实现了远程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和模式创新,实现了以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课件(CAI、流媒体)、网络课程和教学包等多种媒体教材综合利用的转变。但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本文认为教材建设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培养目标,突出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树立多种媒体教材建设的新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内容,力争融入开放的全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为此教育的一系列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从统一课程到自主选择课程的转变”“从单纯文化课程到综合性课程的转变”“从单纯考试评价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变”以及“从以教书为本到以全面育人为本的转变”,已成历史之必然。教育者在事关教育发展战略的大局问题上,一定要抱着“积极求实”的态度,投身新课程改革中。  相似文献   

14.
利用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终身教育政策文本中空间话语进行编码与分析,发现政策中对空间的规划经历了从突出中心空间到中心与边缘空间融合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对物理空间的规划经历了从强调学校、工作单位到学校、工作单位、生活场所、网络并重的转变;对构想空间的规划经历了从着重强调职业素养到职业素养与生活素养并重的转变;对体验空间的规划经历了从着重强调精英化的青壮年从业者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转变。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分析进一步发现,社会空间从抽象到流动的变迁形塑了终身教育政策空间规划;历史、社会与空间的辩证统一为完善终身教育政策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等形体的演变,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同时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使汉字具有音、形、意兼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吴明霁 《学周刊C版》2010,(12):120-120
鲁迅先生说过,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感目的“形美”,就是书写的文字之美,这种美既能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又能丰富和调剂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精神愉快。在键盘飞速发展的今天,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不但不能丢,反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中,表时闻的“早晚”一词,在不同时期,其词形、语义和用法均经历了多种雯化。文章从“早晚”的对举使用、连用,及“早晚”的形式发展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式中,非常强调以不同学科的手段,以各种材料去证明和对对象的言说。传统的研究大都以文字为依据,形成了“书写文化”的话语表述。今天在反思原则之下,研究者一方面反叛“书写权力”,另一方面以各种不同的证据“说话”,形成了方法论的转型,而这一学理轨迹有必要在大学教育中传达和传授。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六年十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政治动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多方面的改革.这三个转变的伟大决策,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从此,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也开始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开端的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在“二为”和“双百”方针的正确指导下,许多禁区被打破,无论是人们原来被压抑的,还是新激发起来的情感都得以释放,这大大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