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是基础。和谐社会的教育,应该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应该是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功效,但是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是和谐发展,脱离现实的超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是同步发展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才是和谐教育。和平教育与发展教育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课程都应当渗透和平教育。和平教育原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是人类共同必修的终身课程。  相似文献   

3.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人类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分离与融合的交互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两种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两者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关联性,正因如此它们之间的互动才有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可能。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教育的自身发展诸方面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教育市场是以教育服务为等价交换物所形成的市场。培育和发展教育市场,是教育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计划型的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产生强劲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建立教育市场,能够推动教育体制的深层改革,有利于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5.
对教育公平的全面认识对于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对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平等等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晰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分析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基本关系,进而分析教育公平与我国教育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中所面对的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是教育理论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它们既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传统思想的蜕变、外来教育思想的融合紧密相关,同时也与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功能等有着不解之缘。探讨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历史进程、发展动力,分析教育本土化的途径、实施过程,考察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我们对教育理论中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省思。  相似文献   

7.
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校长领导下,一直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道路,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深刻体会: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一、社区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沃土。二、老年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老年教育必须走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文章认为只有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只有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老年教育才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老年教育才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分析了教育不平等中的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这对相互之间充满矛盾的教育方式,得出了这两类教育与阶级藩篱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我国的教育发展与其中存在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教育技术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教育的属性,是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技术在遵循科技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要注重关注人的生命,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现代高职教育专业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与发展,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但必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主要讲述如果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让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握手,在专业教育中突出和渗透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是教育学知识存在的两种形态,两者在发展历程、主体参与范围、认识层次、习得方式和判断标准方面有着相互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的相互转化,教育常识反映教育实践并通过教育实践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的视野中反思教育常识与教育理论的关联,就会发现教育常识应该理论化,教育理论也理应常识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常识之间是一个互为转化、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近一年多来,国务院组织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就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决策思路。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会议及时讨论了这个问题,党中央还决定召开党的专门会议讨论教育工作。这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可以预料,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决策将在今年作出,教育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会进一步落实。为了迎接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改革教育。一、重新认识教育邓小平同志3月23日与外宾的谈话,明确提出:我国十年来获得可喜的发展,成就是主要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言简意赅,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环境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现实社会的反映,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育环境总是发展变化的,但都与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与教育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相适应。教育环境从广义上理解,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而从教育发展的长期性和规律性理解,软环境在教育环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有什么样的软环境,必将有什么样的硬环境与之相适应。因此,本文研究的教育环境是指教育的软环境。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创业教育虽然发展较晚,但在体制的强力推动下,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但创业教育在发展中必须厘清两组关系,即对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重新认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及运作体系上有相似之处,二者均是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展开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必须打破当前二者的割裂状态,用新的观念及方法去整合二者的关系,形成新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及运行体系上是不同的,创业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创新教育的任务,因此,必须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分离,还原创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让其在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形成其特定的知识传统。  相似文献   

15.
将国学教育纳入现行学校教育体制必须解决其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问题。从国学教育的目标、课程开发及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寻找其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即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开发国学课程,释放国学教育的发展空间以教师专业化为契机,融国学教育与教师发展之中三个方面的契合,对当前学校国学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从而促进国学与现代教育相互融合,实现稳定、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民族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西部少数民族的人口、地域特点,教育现状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对西部少数民族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10):115-128
2019年11月9日至10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9年会在成都召开。此次大会以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聚焦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及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学者三百多人参会,此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成都大学联合主办,会议由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平行分论坛组成。本刊编辑部特此整理发表"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分论坛4位专家的主题报告,以飨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8.
比较教育学者贝雷迪(Bereday)曾指出,比较教育关注教育问题,并从国际的视野进行研究。它关注导致教育发展与变化的各种社会力量,并运用比较法。比较教育可以国际视野分析一个或多个国家的教育问题、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等,在更广阔的维度上理解教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教育是一门与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史学等处于相同地位的教育基础学科。现在各门教育基础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比较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分界线也很模糊。关于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教育的关系,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对立观在英国,涉及外国教育研究的学者分为两大…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明显区别。相关,则表明可以互通、互补,区别,则表明应该互动、互补,以求共同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动因,功能上的互补性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前提,而和谐的协调则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