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曹禺早期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普遍存在着的人物“出走戏”的结构模式,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现认为生的常态是“困境”,而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泛滥,批判了“出走”(逃避责任)的行为,认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是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这种生命哲学观是对“五四”过分强调个性张扬的反思,然而这种反思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峙中也难免会产生道德的困惑。这种困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播种状态的反映,也是产生曹禺早期剧作和后期剧作不同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戏剧是门语言的艺术,要写好它不易!但曹禺却在这一领域里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雷雨》。通过《雷雨》,可以看到曹禺戏剧的语言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它具有凝炼含蓄、意蕴深厚;机智明快、传神紧凑;富有哲理象征意味等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雷雨》来看曹禺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曹禺在创作《雷雨》时,表现出了对基督教文化主观情感上的背离与客观创作时暗自契合的矛盾心态。主观情感上,曹禺并不认同基督教文化,客观创作中却体现了基督教的罪恶与救赎的主题。究其原因,主要与曹禺受传统文化影响及其自身心理的独特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雷雨》到《北京人》评曹禺前期剧作风格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曹禺解放前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创作历程为主线,评析了剧作家前期剧作风格形成、发展、演进、创新的历史转变轨迹。作者认为,《雷雨》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曹禺是一个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剧作家,也鲜明地代表着曹禺剧作的特定审美视角和艺术追求。强烈的个性和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曲折跌宕的情结网扣,错综交织而又严谨统一的戏剧结构,以及赋以动作感的诗剧化语言,共同构成了《雷雨》特有的艺术风格。《北京人》的创作成功,使曹禺前期剧作达到了另一新高峰,标志着剧作家勇于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创新的艺术追求喜结新的硕果。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雷雨》的新的艺术风格:由日常生活琐细流露着时代的政治信息;于平淡幽远里积蓄着深沉紧张的动力;而忧郁哀伤的感时怀旧中渗透出对于未来的明朗乐观情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剧作家曹禺笔下的女性最为鲜活而独特,这之中又尤以旧时代环境逼压下的性格忧郁的女性为最。按创作犹如白日梦,是人生缺陷的替代性补偿解,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忧郁女性与他本人的某种联系。这些忧郁的女性,挥不掉,拭不去。真正应验了一句放话:“成功来自于生命激情的灌注”。  相似文献   

6.
曹禺深受西方戏剧的影响,尤其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最为深刻,他的《雷雨》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雷雨》中反映的命运现念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方面均有古希腊悲剧的印记。  相似文献   

7.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三十年代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两部剧作。从《雷雨》到《日出》,曹禺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作者戏剧创作的日趋成熟,也体现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追求和轨迹。本文就此变化做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小桂 《中文自修》2003,(9):20-21
曹禺这位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剧作家,23岁时因为写了四幕剧《雷雨》一炮走红,这个出生在天津的腼腆男生,当初也许不过是因为对自己的大家庭深有所感,却不期从此走上了文学大师之路。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小时候接受的还是私塾教育,天天在家诵经读史,而酷爱戏剧的继母,却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相似文献   

9.
曹禺剧作从《雷雨》到《原野》,始终表现了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在对人类命运的探幽与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曹禺剧作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曹禺剧作“说不尽”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作家与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意识整体,他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属于个人隐私性的内在精神联系。曹禺《雷雨》的背景材料,可能来自他熟悉的家庭,还有他自己的家庭。从曹氏父子来看《雷雨》中的周氏父子,我们更能体会周氏父子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关系,深刻揭示充斥着一群萎缩灵魂的封建家庭罪恶本质。  相似文献   

11.
戏剧是门语言的艺术,要写好它不易!但曹禺却在这一领域里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雷雨》。通过《雷雨》,可以看到曹禺戏剧的语言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它具有凝炼含蓄、意蕴深厚;机智明快、传神紧凑;富有哲理象征意味等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雷雨》、《日出》的分析,从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曾禺戏剧的艺术成就进行了论述,概括了曾禺戏剧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一、《雷雨》的内容结构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雷雨》的成功与曹禺先生出色的结构艺术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雷雨》到《北京人》,都主张“非报复”,而主张社会自身成长、渐进改造,从而与阶级斗争形成对峙。  相似文献   

15.
批评家的灼识与偏见-读司马长风的《曹禺的〈雷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学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学史。该书以活泼多姿的行风格和重本体研究的批评特色见长,书中不乏作的真知灼见,但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本谨就其曹禺批评,对《雷雨》“写作上的投机心理”、紫漪形象刻画的缺乏民族性格以及曹禺对西方名剧的“窃取”等问题试与司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6.
曹禺剧作中多姿多彩的人物出走描写体现出剧作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意义表现在:一、揭示了封建家庭和社会的肮脏丑恶和因后继无人而自行消亡的历史命运;二、批判了封建文化的无价值并把希望寄托于青年妇女;三、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对光明前途的追求。本文认为,前两方面超过了以往作品,是曹禺的独特思想贡献,后一方面是研究曹禺思想发展的材料。因而曹禺剧作的人物出走描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凭借《雷雨》《北京人》等作品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重要地位的剧作家曹禺,在晚年却以零剧作的事实终结了自己的创作生涯。晚年创作力的枯竭其实早在曹禺创作中期就已埋下伏笔,其后曹禺创作道路中的进退选择都可在创作中期找到原型与动因,而此种原型与动因是剧作家晚年零剧作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遗憾     
金凤 《学习之友》2006,(12):48-50
《雷雨》、《日出》、《原野》成为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然而大师在临终之前却有许多的“后悔”。作者说:曹禺的委屈,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大师的苦衷,正是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特定角度对曹禺的《雷雨》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析了曹禺的文化构成,并以此入手,讨论了《雷雨》对封建性、资本性杂合的文化的批判,以及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作家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反问句所含括的拒绝否定、怨愤不满、暗示提醒、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天然地带有“言外之意”和导向交锋的情势,将它穿插于《雷雨》人物的台词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微妙的复杂关系,更充分地激活彼此之间的意志较量,更好地实现从对话中来表现矛盾冲突、推动事件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的目的。大量使用反问句是《雷雨》戏剧语言的一大特色,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反问句所具有的潜在的戏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