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刚 《垂钓》2008,8(6):44-46
目前,市售的浮标品类繁多,新入门的朋友在挑选时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需要你对各类浮标的性能有所了解。其实,正是因为浮标的多样性,才使垂钓变得更轻松、更顺手。  相似文献   

2.
管察 《钓鱼》2010,(15):12-13
关于浮标的争论已经很多了,不管是援引《现代汉语词典》称鱼漂,还是按钓鱼人习惯称"浮漂",都不能涵盖目前已形成的浮标概念—由连接钓线的标脚,平衡坠、钩、饵重量的标身和显示鱼咬钩以及提示钓饵重量变化的标尖三部分组成,并连为一体的新颖鱼漂。然而,一是词典对浮标有专门解释,二是钓鱼所指的浮标说白了就是鱼漂的一种,只是区别于浮子的小和形状不规则才借用浮标一词,其词义限于“设置在水面上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王怀斌 《垂钓》2006,6(8):52-53
纵观浮标,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品牌和类别真可谓是五花八门,特别是竞技钓专用浮标,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于选标、用标,竞技老手只是多了一份选择,可对新手来说,那可就是云里雾里、眼花缭乱了。讲述浮标的文章多不胜数,但绝大多数的纯理论性内容让人感慨其深不可测。本人不才,只想就此话题深入浅出,谈谈与浮标相关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潘卫东 《钓鱼》2005,(15):29-29
一支什么样的浮标才算得上一支好的浮标?多少年来,各路钓坛英雄标不同时期有顿悟,有渐悟下面我们且看两位当代钓客关于浮标(竞技用)的对话,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姜丹 《垂钓》2020,(3):12-13
我的铅坠到底了,鱼叼着鱼饵上行至少要超过一个子线的高度,浮标才有反应,我的子线长40厘米,当我发现第一个动作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够及时了,又等了一下,肯定晚了。有人说,所谓"读懂浮标语言",无非就是看浮标的动作来决定是否提竿,进而判断哪些是假口、哪些是实口,就这么简单。其实,这样解读不全面。要做到读懂浮标的语言,不仅仅是观察浮标的动作,还要了解鱼的进食动作、自己的调钓,甚至于自己钓组的特点,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进去,才会判断出啥样的动作必须抓,啥样的该放弃,有时浮标的动作很小,但未必没有鱼,有时动作挺大,但却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钓鱼》2005,(19):50-50
在入门系列中介绍了,市场也有卖浮钓的套装系列。不过,如果您想再上一个台阶的话,通过亲自动手做钓组,您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以圆锥系和橡子系为代表的圆形浮标、棒状浮标等,实际上浮标有繁多的种类和类型。钓场和对象鱼当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天中,大海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要挑选最适合的浮标来对应各种不同情况。这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管察 《钓鱼》2009,(23):12-13
浮标是两岸钓鱼交流后才被我们认识的。在此之前,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它形状多样,或卧或立,制作简单,只要能漂浮就行:然而浮标不同了,除了通过升降来反应鱼咬钩外,还具有标志水深、指示钓棚和反应饵重变化的能力,可是工作状态中浮标只有标央露出水面,识别鱼讯主要是通过标尖的升降、摇摆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8.
王怀斌 《垂钓》2006,6(2):51-52
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可当我们手中拿着一支标时,我们到底能读懂多少关于浮标的内涵呢?现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关于浮标的文章,可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对于调高目灵还是调低目灵这种基础的理论还没有统一。我也看过几位大师讨论浮标的文章,粗略一看,句句精典,可细一推敲句句都有漏洞。这些文章为我们认识浮标人为地设了一个障碍——不是说这些大师关于浮标的文章是错误的,我是说他们所讨论的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管察 《钓鱼》2009,(13)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所以什么形状都有。  相似文献   

10.
管察 《钓鱼》2009,(13):16-17
“说一支浮标上有它的灵敏点,这是对钓友的不负责任。”敢于说这话的唯有化绍新。浮标是因为“台钓”才被我们认识的,此前都是系在钓线上的那个浮或漂在水面上,用于提示鱼咬钩的物件。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6,(11):22-23
说是阵风4级,但平湖浪大,用到6号浮标了,抛钩都到不了位,无奈何换了“渔先生·破风”2号。其实水本身走得不快,是波浪加剧了浮标的移位、起伏,6号浮标调5钓2不行,钓3、钓4、钓5……一直钓到9目才勉强停住了,可是浪又把标尖托起6目。“破风”真能抗风,肩宽1.1厘米、长16.2厘米标  相似文献   

12.
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可以帮助钓鱼人了解水下鱼儿的一举一动。正确地理解浮标原理,读懂浮标语言并找到对浮标的感觉,是垂钓取胜的关键所在。浮标有多种多样,按材质来区分可分为木质浮标、胶质浮标、芦苇浮标和孔雀翎浮标等;按形态形状来区分可分为直线形浮标、水滴形浮标(急收肩浮标)等,另外还有长标尾浮标、短标尾浮标、竹脚浮标、碳脚浮标、玻璃钢纤维脚浮标等。某些钓鱼人坚信某一支浮标并用一支浮标“打天下”,例如一次垂钓因为使用某一浮标而获得大丰收后,就盲目地相信这支浮标,但本身却弄不明白这支浮标的性能、原理和适用性,换到另一…  相似文献   

13.
管察 《钓鱼》2009,(5):16-17
浮标在中国大陆的出现始于两岸钓鱼交流,是由台湾钓手带来的。它与传统钓鱼用浮子、立漂表达鱼讯有许多不同,通过浮标的调实现线组的二力平衡,把钓铒的运动和重量变化用标尖的升降反应出来就是破坏平衡。本业,我们是按照“羽沉知食驶”来认识鱼讯的,坠钩沉底了,不管钓线是直、曲还是斜,平躺在水面上的羽毛或其他浮的东西只有沉了或者移动才标志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标尖向上运动。一支浮标包括浮休、插脚、标尖三部分,决定其上浮能力的是浮休,所以多用比重小的木材、芦苇、羽毛和空腔塑料来制作。  相似文献   

14.
蓝水 《垂钓》2005,5(12):18-21
前面我谈过,1997年我才买了第一支孔雀羽材质的“高档”浮标,这是一支硬尾7目短碳脚2号“世昌”品牌浮标,用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错,于是又配了一支1号的,两支浮标当时花费了63元人民币,它们在陪我度过七载时此后,最终在2004年寿终正寝。而使用它们的过程就是我领悟那一“顿”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垂钓》2013,(2):54-55
小时候喜欢钓鱼,但由于学业搁置了好多年。去年春天买了把便宜台钓竿,老板说促销最后一套,有标、有线、有饵,挺不错。于是当天就满怀热情去乡下,一切顺利,可就是浮标不管扔哪都沉不下去,竖着露出十几目。小时候哪有现在那么复杂的调标手段啊,也不用管铅皮,只知道不沉就把浮标向下拉。我就一直向下拉,可浮标还是竖着。我就纳闷了:这里不该这么浅啊?换了好多地方一直是这样,结果当然空军。后来才知道是浮力太大了,铅皮不够,难怪怎么调都沉不下去。  相似文献   

16.
垂钓观人生     
子夜风语 《垂钓》2013,(11):41-41
持竿稳坐在钓台上,想起人生经历的种种,我惊奇地发现,似乎垂钓与人生彼此相通。佛经中的“一花一世界”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钓鱼人都知道,垂钓可不是个简单的活儿。局外人往往以为,支个竿子,眼睛看着浮标,浮标-下去就提竿,简单!我刚开始钓鱼时也这么想,后来才发现,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相似文献   

17.
惯性与灵钝     
四叔 《垂钓》2014,(3):34-35
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惯性原理分析浮标的灵钝。一、大浮标和小浮标这里说的“大”和“小”是指浮标吃铅量的大小。根据惯性原理,  相似文献   

18.
史为林 《钓鱼》2009,(23):24-25
二、浮标的不稳定因素及造成不稳定的根源 1.浮标的密度因素,是影响浮标稳定性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浮标的密度是平均密度,一开始说密度会影响浮标的稳定性可能钓友们不能接受,如果说浮力的大小会影响其稳定性钓友们可能容易接受一些,但这样说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蓝水 《垂钓》2009,(12):8-9
说起手作浮标,这里所需的学问不少。既要了解各种浮标制作原材料的优缺点,还得对浮标造型有深刻理解,知道自己鼓捣出来的浮标适合在什么钓场用。  相似文献   

20.
《钓鱼》2006,(15):39-39
浮标,可以在固定浮标的棉线结和水中浮标(或者连接环)之间自由地移动。但不是整个范围都游动的(不是全游动),游动的幅度只有1~2度的设定方法。使用的咬铅、水中浮标是B~5B左右的。不是像移动钓组一样一口气沉下去的,而是浮标和水中浮标慢慢地分开的游动钓组。它的好处是,泳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