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作为大学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围绕文明理性的习惯和风尚、优良浓厚的学风和校风、独具亲和力的道德实践活动、具有渗透性和一体化的德育测评、公正的道德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知与行"脱节的矛盾,把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缩短知行距离作为道德实践环节探讨的突破口,重视在实践环节上营造大学生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独特个性,结合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感受和感悟"发现道德"、"体验道德"、"道德选择"的过程,提升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目标,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日常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的目的.使道德教育具有亲和力,将是道德教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主流.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育只可能使学生知其然、做其然,难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易使学生沦为道德奴才.道德理性教育重视"授人以渔",忽略"授人以鱼",难以使认知与行为一致.品德属于个性心理品质范畴,二者关系是:品德=人格品质+道德标准.现实中仅培养诚实、勇敢等品德内容的品德教育实际上只是人格教育,真正的、培养道德主人的品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标准教育.  相似文献   

3.
杨霞  陈舟游 《中国教师》2011,(16):58-59
<正>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学生从道德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知—情—意—行"连贯的过程。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用理智认识永恒不变的道德,认识道德概念。经过德育使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判断是非、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这种人既能够理解道德的普遍又能够实践道德的生活"。[1]"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知行不一"是小学阶段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江苏省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大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行"道德实践场域、活动以及课程的设计,构建"小做大为"儿童社区行道德实践平台,引领儿童在真实的社区情境中自主体验、亲历活动、激发情感、明理导行,将在学校形成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乐观自信、勇于实践、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的新儿童。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以"行"为主线,注意"导"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热烈的情绪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的理念在学生的心中萌芽、生长.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导行"中激发情感,在实践中扩...  相似文献   

6.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导致这种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道德认知教育,忽视了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道德情感的支持作用和道德意志的保障作用,最终影响了道德行为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8.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王阳明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强调了知与行要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开来,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对当时人们的道德实践有指导作用,而且对现代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明朝中期"不知而妄行"与"空想而不行"两种不良倾向,以及当时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提出的,其用意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人人心存善念,即澄清道德意念与纯化道德动机。二是人人践行善行,即以道德认知引导道德实践和以道德实践扩充"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1.
道德生活是由道德环境、道德主体、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优良的道德生活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良善的道德氛围有待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习惯大量滋生,这使我们构建优良道德生活的实践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2.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人不能亦不当无家庭意识而存在;家庭之成立有其道德理性之基础,在于完成人之道德生活实现其道德自我;家庭亦当永恒存在;人当在家庭实践中自觉地"依理而行",不断超越自我以成就自我完美人格.唐君毅的家庭观可称之为"道德家庭观",对提升人之思想境界及促进家庭和谐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陈宁  余晟 《大学教育》2014,(8):140-142
大学生道德培养是目前各高校面对的重要任务课题,但在现实中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待研究和解决。分析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的阻碍类型与深层原因,并着重从教育者层面提出针对大学生道德培养改革的建议,对实现道德培养的最终目标,培养合格的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期,经济活动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义、利之争成为经济社会凸显的问题之一。义、利之争的结果是经济狂奔与道德"塌陷"。道德"塌陷"表征为道德理念高分化、低整合,道德自控力下降,道德宽容失度。重构道德价值体系刻不容缓。在道德重构中,既要重视道德教化的"心育"作用,更要注重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而且后者有绝对优先的地位。制度伦理环境关怀决定着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只有优化道德伦理环境的制度安排,使制度安排的精神与道德理想的内涵相一致;加大制度规约的执行力度,使制度伦理关怀对个体道德自觉的作用彰显,一个社会普遍的道德愿景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道德绑架,在一定程度上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绑架是指"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就其社会影响而言,道德绑架不仅侵犯了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严重妨碍了道德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跳出道德绑架的怪圈,也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道德记忆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其脑海中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使人类在"过去"拥有过的道德风俗和习惯、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思想和精神、道德实践和行为成为可以回顾的东西。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是在记忆的个体框架内发生的记忆。集体道德记忆是在集体层面展开的,它展现的是一个集体性道德记忆框架,可以通过家庭、种族、宗教、组织、团体、军队、阶级、国家等等"集体"形式表现出来。道德记忆是人类道德思维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人类在"现在"和"未来"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推动人类对其"过去"承担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8.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大学生道德心理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和道德人格等方面。但是,当前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忽视"情"和"行"的研究、研究结论不一致、系统性研究较少和道德人格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  相似文献   

20.
孔子“行”的道德思想,贵在实践,“行”的道德持久性、循序渐进性、意志坚强性,使之具有非凡的魅力。亲为。使一切难题逐渐明朗化,于是人们在“行”中完成品德的提升,在“行”中完善了人格的成长。孔子道德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蕴涵着极为朴素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人们以仁爱、平和、锐智的道德风貌对待日常事务,处理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