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代汉语副词“白”,多释为“竟”,并以为在现代汉语中早已无踪可寻,其实,在浙江台州方言中却依然存在,而且,由此反观近代汉语,“白”亦当释为“就”而非“竟”。  相似文献   

2.
“预设”是指人们在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对某些隐含着的语境因素所作出的设定。文章以现代汉语为对象,着重探讨“才”“白”“都”三个预设触发词所触发的预设,从总体上揭示了这三个副词预设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文章把现代汉语中具有否定性和情态性副词"白"作为研究对象,从汉语史的角度在历时平面上描述"白"由实词虚化成否定副词"白"和情态性副词"白"的整个语法化过程,并从语义、语用方面分析了它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的确”一词为考察对象,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副词化过程,认为词义的主观化、句位的改变和分界消失是导致“的确”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在此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分析了“的确”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得出的结论是在历时演化和共时平面上都体现了主观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6.
民族都是由某种或几种社会组织通过有序的方式组成的,社会组织是一个民族的有机体,因此,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必须了解其传统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变迁。“油锅”组织是白裤瑶社会管理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白裤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白裤瑶“油锅”组织的历史与现实功能,挖掘这部分文化的价值,对于稳定白裤瑶社会,促进当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保持”义副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这类副词在语义方面的特点。根据动作、状态在时间上间断与否,“保持”义副词可分为无间断“保持”和间断“保持”两类;根据动作、状态间断后保持的性质,间断“保持”又可分为恢复义的间断“保持”和间隔重复义的间断“保持”。在对“保持”义副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保持”义副词可以表示“实现”义。  相似文献   

8.
副词“就”和“才”在时间、数量、范围等方面的使用中有交叉现象。本文着重从句法.语义来论述“就”与“才”在时间、数量、范围方面的异同,探究其原因。同时,分析“才”对“就”的歧义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更”是上古末期产生的副词,近代汉语中普遍使用。语义因素对“更”语法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包括受事(宾语)所指的相同与否及其数量的单一和非一、施事(主语)所指的单一和非一、“更”所修饰成分的范围的扩大、语义指向的变化、语义预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频率副词“不时”来自否定结构“不时”.最初“不”和“时”之间的句法关系很明显,随着“时”句法环境的变化,“不+时+ VP”这种组合形式也出现了.构式“不时VP”发生了重新分析,结构层次由[不+(时+ VP)]变为[(不+时)+VP],随后“不时”逐渐凝固化、词汇化为频率副词,最终在元代完成.“不时”词汇化的动因是词汇的双音化、使用频率、主观化,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助电子检索系统,以时间为线索,适当采取数据和例证的方法,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百尺竿头"的演变轨迹进行刻画。纵观唐到清,义项没有发生增减,但是形式演变居多。成语的发展演变是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与形式相比,意义的定型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语用角度分析“我有一个梦想”中的超常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丁·路德·金牧师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说为例,见证了丰富的超常搭配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该演说中出现的超常搭配。本文采用语用学中的两个理论阐释演说中出现的超常搭配.即言语行为理论及合作原则理论。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本文认为超常搭配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听者必须从字面意义中探索话语意义;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出发,我们认为超常搭配是违反合作原则四准则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被XX"词语结构模式的分析,总结"被XX"式词语在新旧模式上具有的特点,认为由于"被"的标记性使进入该结构的词语的语义增容,模式形成后由于超常搭配而带来了语言表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词语之间的搭配分为两种:常规搭配和非常规搭配。非常规搭配不符合一般语法规则、逻辑规则、语义特征和/或语用习惯,因此,它们更具有吸引力,产生了特殊的语用效果。文章用常规关系理论对非常规搭配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存在的理据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文字的特征和宗白华美学的书写个性具有内在联系。汉语文字塑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美的精神的基本象征。宗白华的写作姿态是"最高度把握生命"和"最深度体验生命",这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对美学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美学实现在宗白华身上的成就。宗白华诗意地思,诗意地写,写出汉语文化中一直活着的、现代世界所缺乏的乐思舞韵,呈现中国精神深处的幽情壮采。  相似文献   

17.
词概念框架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明晰英语搭配的理据,帮助其理解和产出英语搭配。回顾英语搭配及英语搭配教学方面的研究,阐述词概念框架的定义与拟构原则,分析英语搭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并强调搭配的理据性对英语搭配教学更有意义,建议利用中心词义的扩展和词概念框架的比较来充分发挥词概念框架理论对英语搭配教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动宾式动词+宾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各位学人对于“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的讨论,本尝试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整体、系统地把握该语法现象,在历时研究方面,考察其历史源流,在共时研究方面,分别考察这种语法形式在新时期“复兴”的原因、可实现性、搭配规律以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刻画显示民族精神的鲜活人物——读秦腔《白鹿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白鹿原》以白嘉轩与鹿子霖的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直观而细腻地刻画了白、鹿等人的复杂性格。较之小说,剧中的白嘉轩显得情绪更激动,人情味更浓。但剧本将白、鹿这间的精神格 斗简单地归之于争夺风水宝地,是一种失误,与最后鹿子霖疯说小娥之死一样,浅释了原著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独特性"成为个人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标签与能量。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无疑是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而白族,就是一个典型。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至今仍大放异彩,尤其是本主崇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族人,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因而也引起了学者对其的不断探讨。文章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白族本主崇拜的动因进行分析,促进人们对其认识的合深刻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