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中国幼儿教育的第一个实验研究中心,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以“活教育”为文化之根,依托“科学实验”研究精神,构建“活教育”推广机制,实践“活教育”应用模式,聚焦“乡村幼儿园”质量提升。在传承、实践、创新和推广“活教育”中践行对先贤的景仰敬畏和对后辈的历史责任,这对引领中国幼教树立文化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依据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版历史教材增没了“学习与探究”课,突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上好探究课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活”起来。现以探究课《寻访“丝绸之路”》为例,浅谈探究课的操作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小莉 《青海教育》2013,(11):55-56
课改推行到今天,取得了很多成果,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历史教学方法,各家均有所长。而我则钟情于给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可以让过去的历史“活”过来,安静的历史“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直接与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完整的人”,这表现在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无限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活动方式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全面的社会关系。“完整的人”的界定决定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是全面的历史,因而历史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但是,人的历史又不是杂乱无序的历史,而是一部统一的历史,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这种全面的多级发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认清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6.
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课堂教学也有“活”与“实”两个方面。“活”与“实”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形式的“活”,也要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实”;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课堂气氛的“活”,也要兼顾课堂的高效,做到教学效果的“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切不可把缜密探讨的一堂课演成一幕闹剧。这就要求教师兼顾“活”与“实”,要求教师在把握活跃的课堂气氛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做到有“活”有“实”,活而不乱,动而有序。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古板的政治课要“活”“动”起来,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9.
任何历史的存在都恰似曾经的生命,一旦“死”去,将不会再来。历史的不可逆转和目渐遥远,使后人无法直接接触历史和感知历史,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历史学习者对历史存在的模糊以及对抽象历史的难以理解。于是,让“死”去的历史“活”过来。成了历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孜孜以求的一大教学目标。“死”去的历史如何鲜活地呈现?在此,笔者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说对人的认识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常常用“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句话。研究历史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也都明白“盖棺论定”的意思。因为人的一生,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起大落,面目全非,是旁人始料所未及,有时恐怕甚至是自己也不曾料到。生于太平盛世。这种变化的外在原因还相对少些。若是生逢乱世.尤其是生长在内忧外患频仍、世局变幻无常的近代中国。人们受外在的、内在的因素煎迫,表演起“变脸”来,绝对令那些川剧大腕也白叹不如。今日是人,明日是鬼;一面是人,一面是鬼;今日被人怀疑是鬼。明日才知原来是人。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历史人物时.一方面,一定要分别不同的阶段.将之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另一方面,又必须将之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和把握,“时段”与“一生”、“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这些人物有相对客观一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是因为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祖先是上古的炎帝和黄帝;我们也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为是因为“龙”是我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上崇拜的“图腾”。当然,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的一员,作为一国之公民,我们还有一种更鲜明的角色意识:“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中职学校要在“新”、“活”、“严”字上做文章,走活“招生一培训一就业”满盘棋.抓住时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术运动的“活”与“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与“合”是武术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元素:“活”体现在动作要活,内容要活,意识要活;“合”:就个体而言要实现“内外合一”,就个体与自然社会而言要追求“天人合一”,就技术文化而言要达到“兼容并包,资源整合”;“活”与“合”的相互融合统一是武术文化保持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更是传承繁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文学革命派认为,文学革命的实质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文学革命的历史就是文学工具革命的历史。从实用主义理论出发,他们认为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要想有活的文学,必须有活的工具。他们还用“历史的文学观念”和进化的文学理论,对文学工具的“死”与“活”进行了辩证分析,从具体的比较之中,得出白话文一定会战胜文言文取得最后胜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7.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8.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色是个“活”字。人物形象鲜活。夏清辉貌不出众,却玩得“疯”,学习也棒。“打狗救友”这件事,更见他的乐于助人,颇有些“侠义”风范,称他为“我”的好“哥儿们”名副其实。另外,文章语言活泼。如描写脱险后,“难道有哪位世外高人,使出了什么独门暗器,击中了狼?……‘跑?那太不够哥儿们义气了吧!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我才不耻于做呢!’”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份无邪的童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突破口。现行的课程标准实验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为实现这种突破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神韵、体味新理念的精髓,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从而使历史知识富有形象性、趣味性,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