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变是爱情和婚姻的坟墓,婚变中女性往往成为了受害者.为了祭奠死去的爱情和婚姻,有些女性选择了复仇.女性婚变复仇因此成为了中西方文学语境中的重要命题.现以<美狄亚>和<霍小玉传>个案为例,比较同一母题在不同文学语境下的差异性及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复仇>是<野草>的第五篇散文诗,评论者大都依据鲁迅的话:"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研究主题.文章认为文化批评只是一个方面,或是表层意义,<复仇>是爱情题材,是<野草>这个爱情系列中的重要一环.且一反常态,由描写内心的矛盾爱情心理转为男女主人公对看客的复仇,以"也不拥抱,也不杀戮"的无言、无所为的方式复仇,取得"无血的大戮"的胜利,显示出鲁迅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文本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复仇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经典复仇女神的影子,如精卫、美狄亚、莎乐美、涅莉等,复仇女神通过借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完成了复兴。张爱玲笔下的复仇女性通过两种反差极大的方式复仇:极热闹的复仇和极冷清的复仇。尽管复仇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可是却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同点:她们的复仇过程是深具痛感的,并且不能避免痛苦绝望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将女性"杀子惩夫"放置于菲勒斯中心语境下,从复仇主体、方式和结局三维度重新解读此类复仇形态,挖掘出更为深刻的悲剧内涵。女性杀子否认"母性",张扬女性之帜的同时泯灭了人性。复仇者的自我异化颠覆了受虐者和施虐者的身份,消弭了复仇的正义性;"杀子"的复仇方式凸显了女性困境:"子"是她们与男权社会抗衡的唯一砝码;她们的复仇无法改写其对男权社会依附的宿命,这种结局零化了其复仇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张冬梅 《文教资料》2008,(31):13-15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作品<铸剑>的题目和人物形象,对作品复仇与消解的主题和鲁迅式的复仇观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女性以技复仇描写与社会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通俗小说中,女性复仇故事明显增多.其中以武技为主要复仇手段的女性复仇故事,更加具有反文化的意义.首先,以技复仇是对男权文化下女性观的否定,它打破了女性柔弱、女性主内的既定思维模式.以技复仇对儒家礼仪的挑战,树立了女性复仇的独立的道德意识.这类女性复仇人物遗世独立、潇洒自由,她们独立的人格追求,主要体现了道家的文化追求.其作为非主流文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冲击着儒家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巴金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复仇>中的异国形象,发现这些形象体现了巴金所受域外思想的影响,其中倾注了巴金的人道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复仇的英雄主义思想.这些作品中异国形象的刻画折射出巴金自我和他者思想的混杂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史抒愤,对一些报仇故事进行润色,使之更符合受辱的心理逻辑,使之更能充分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报仇情绪的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复仇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