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对于教材文本,不要说学生,就连不少的语文教师也是决然不敢说半个"不"字的。对于文本中的一些传统见解和解读,我们也往往是奉为圭臬,不敢违背。其实,人无完人,文无完文。只要我们敢于质疑,用心发现,即便是再经典的著作,也难免会有瑕疵;即便是再精辟的见解,也可以多重解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把这种质疑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我。一、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同阅读主体会生成不同的阅读认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个性追求,顺利启动质疑教学,引领学生在预习、解读、鉴赏、训练等环节展开质疑操作,这能够形成丰富的学习促进动力。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能够顺利唤醒学生的文本解读思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感知体验。  相似文献   

3.
使用教材,我不照本宣科,而是一分为二,做到扬其长,指其短。我对课文的短处,大胆发表意见,和班里学生共同商讨。这样做,是使学生相信课本,但不迷信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必须从教材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与传统教学对待教材的本质区别。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通过学习、培训,耳濡目染,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合作意识大都建立起来。相对来说,教师对待教材态度的转变上相对迟缓。许多教师还是依赖教材,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甚至对一些教材中明显失误的地方也不敢质疑,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爬行动物》一课时,我精心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夜龙,至今谁也没有见过它,找不到化石,历史上也没留下任何记载。这种动物只在漆黑的夜里才出来活动,全身黑色,身长在60厘米左右,后腿较长,它们在树上非常敏捷地爬行,像袋鼠一样善于跳  相似文献   

6.
质疑就是对书本知识和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理解时提出问题,要求解答,而不是强不知以为知,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和心理品质。所以,要善于质疑。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轴对称图形”。教学时,先让学生以自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下面的题目:1.书中的三个图形(树叶、蜻蜓、天平)有什么特点?2.你能按照书中实验的步骤折、剪出雪松图吗?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修养包括的内容很广,其中挑战自我、让别人怀疑自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勇气的,请看下面一例:六年级的自然科学课由怀特森先生教授。第一天上课,他讲述了一种猫科动物,学名是“卡蒂旺甫斯”,那是冰川期一种在夜间出没的动物,由于不适应自然环境而绝种了,边说边让同学们传看该动物的头盖骨。学生们都认真做了笔记,接下来便是课堂测验。当批改后的试卷发下来时,学生们不由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们答的每道题前都标有一个红色的“×”——不及格。可学生们完全是根据怀特森先生所讲的笔记答题的呀。班上每一个人都不及格,这…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爬行动物》一课时,我精心编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夜龙,至今谁也没有见过它,找不到化石,历史上也没留下任何记载。这种动物只在漆黑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专版夜里才出来活动,全身黑色,身长在60厘米左右,后腿较长,它们在树上非常敏捷地爬行,像袋鼠一样善于跳跃。夜龙在晚上有很强的视觉能力,能看到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所以它们在晚上能够很容易地捕捉到食物,并避免受到其它天敌的伤害。但是到了中生代后期,夜龙这种爬行动物就在地球上灭绝了。讲完这个故事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在答卷上尽量写下夜龙的特点。收起答卷…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政治课教育教学中,要渗透一种理念:不畏权威,勇于挑战,不懈追求真理。具体表现为:面对书本观点,鼓励学生质疑;面对书本用词,引导学生探究;面对书本案例,寻求真实情景;面对书本结论,拷问言行一致。  相似文献   

13.
1.以巧设疑。引导学生质疑。例如:在硝酸的氧化性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的设计思想是什么?为什么选铜作样本与浓、稀硝酸反应?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会有什么显著区别?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启迪激发下产生一种急于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敢于质疑     
1982年,美国举行了一次“全美初级学术能力测验”,有83万中学生参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16.
敢于质疑     
1982年,美国举行了一次“全美初级学术能力测验”,有83万中学生参加,其中有这样一道测验题: 有一个正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它们的棱长都相等.问它们重叠一个侧面后,还露出几个面? “标准答案”是:7个面.因为两棱锥分开时共有4+5=9个面,当它们重叠一个面以后,有两个面被遮住了. 可是一位17岁的中学生丹尼尔的回答是:5个面.阅卷者当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个性,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仅离不开相应的教育环境,而且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唤醒他们个性发展的自我意识,提高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的体会是: 让学生自己走路自我意识,首先表现在独立意识的增强。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中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有些老师不很重视这个道理,往往只盯着学生不成熟的一面,依然象对待小孩,或包办代替,或任意揉捏,因而使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产生矛盾。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增强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开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课题研究,最近我进行了一次阅读方面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阅读的态度、方法、能力,从而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口。从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较差,主要表现为:对待预习作业——读熟课文的要求,近一半学生持马虎的态度;至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是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记住标准答案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许多教师将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以此加深学生的感悟与理解。其实,引导学生有效感悟的主要途径是唤醒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在此,笔者将以《桂林山水》教学为例,简要剖析这一问题。一、细读文字,感悟文本语文课文都属于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指的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察觉。它深藏在人的意识深处,只能在唤醒后才能启动。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高中阶段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发展水平是很不平衡的,具有不成熟性,因而也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