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军 《学苑教育》2012,(18):70-70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是崇高而神圣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对学生严慈相济,对学生一视同仁,理解学生,严于律己,做好表率。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当学生的伯乐;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学生,当好学生的心理顾问;激励学生,成为学生的评估者。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使教与学真正实现良好循环,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美琴 《教师》2013,(28):29-30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对于教育而言,爱更是其核心,其灵魂。如何爱学生?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和欣赏学生,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爱学生就是要包容学生的各种似乎不能理解的"坏"的举动;爱学生就是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来去倾听、去交流;爱学生就是要透过学生日常行为的表现,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爱学生就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感动学生。  相似文献   

4.
殷都区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多元化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当家作主。校内,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校外,把殷都区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变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要渗透以读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学会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教育学生在阅读中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应该创造学生运用环境带动学生阅读,用读带动学生读,以说带动学生读,以练发展学生读的能力,以读促进学生读的策略,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会阅读,实现学生运用读促进学生思考,运用读发展学生激情,运用读带动学生感悟,运用读带动学生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6.
狄得禧 《成才之路》2020,(11):79-80
要培养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做笔记习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检索习惯,提高学生检索意识。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只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激发学生上进,才能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如何走近学生呢?笔者认为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做班务工作;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赏识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边一闪即逝的闪光点:发扬民主精神,保持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做到这些,就可以真正走近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接受学生个性化意见。  相似文献   

10.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者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巧妙化解学生疑问;尊重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参与中成长.总之全面认识学生,认真分析学情,从学生角度出发,"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去选择教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历史教学就会成为一件充满智慧的事,丰富学生的知识,历练我们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在当今时代里应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建设的问题。即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德育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德育工作应注重实效性;德育工作应具有主动性。从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要替学生选择做什么,替学生决定怎样去做,最后对其结果进行评判,一切都是教师在一手包办。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助长了道德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作风。究其原因,教师什么都要教而且什么都要用理性的方法来教,这是一大误区。教育的逻辑、道德教育的逻辑、教师与学生的逻辑呼唤教师的"不做",教师的"不做"应是不干扰、不干预、不破坏、不中断学生道德发展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积极的"不做",而不是不作为,不行动。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道德现实的社会建构、道德权威的产生以及学校德育的社会建构、学校德育系统的形成、学校德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权威与教育意识形态、研究者的立场与道德批判的困境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教育理论问题的理解,从而走出道德批判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强化德育的地位是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德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从树立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建立分层递进的德育目标、建构重视实践认知的德育教育模式、实现德育途径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上的"四位一体"等四大方面入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在实现社会合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途径的基础上,使学校德育真正实现培养健全人格、净化心灵、强化意志力和行动力、陶冶情操、升华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校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应在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评价受科学主义影响,以测量为手段,追求绩效的量化和精确性。在德育上,表现为德育测评。德育测评强调指标的量化,评价主体单一,重视评价的工具性。但德育的复杂性和整体性、情感性和内隐性、长期性和反复性、自主性和人文性,使得德育测评陷入困境,如测评到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德育,忽视德育的内在性,德育评价狭窄化,评价成为一种对人的控制。为此,必须改革德育测评,淡化功利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主动权还给师生,强化底线评价标准,创新质性评价方法,使评价回归德育本体,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我们构建大德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原因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 2 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重大意义 ,进而提出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开展积极的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着不少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文章认为对我国德育目标的设定要做到社会性与人文性、可能性与现实性、阶级性与人类性和民族性与国际性等四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作用。隐性德育作为完整德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特点表明隐性德育也是一支重要的德育力量。学校德育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使两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