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歌在唐代得以繁荣,有赖于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助长了封建人的诗歌风气,基于建功立业的理想,唐朝诗人批判地继承了我国诗歌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构成唐诗繁荣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崇尚诗歌的高雅社会风尚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人从君王大臣到平民庶士普遍喜欢诗歌。社会特别崇拜诗人。诗歌广泛应用于科学考试,用于社会生活各个广方面。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5.
唐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其繁荣景象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了文学体裁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语言的变革。唐朝的诗体文学随着当时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政治及帝王集权统治的发生变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这也就表明了一种文学体裁为其自身生存要不断寻找适应自身发展的土壤。唐朝正是这种诗体文学生长的沃土,因而原来的诗言志与缘情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唐代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可以把它看作是唐朝人思维模式及语言习惯给唐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由于宋王朝实行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殿试、严格考试规则,创设"特奏名"等一系列科举制度改革,引发了学士文人走科学为公之路的愿望,激发了社会各阶层潜研学术文化的浓厚风气,为宋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经济繁荣并非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文学发展规律本身亦非唐诗繁荣的主因;唐诗繁荣的主因就是唐代统治阶级对唐诗的重视。其主要表现为:文禁松驰;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科举以诗取士;诗的广泛的社会效应;最高统治者关于诗的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国家重视编书,从而为诗提供了养料。  相似文献   

8.
丁宏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2):51-52
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使唐代知识阶层更多地失去了科学研究和创作的自由时间和自由心灵,使唐文化在繁荣中隐现出明显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极为重要的文官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不仅建立起了文官治国的原则,选拔出了一大批才华卓越的优秀人才,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古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举文化”不需要原创性,背诵经典条文的求同思维对于科举考生来说远比探索未知的精神与物质世界所需的求异思维更为重要。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群体心理,逐渐蜕变为牵文拘义、循规蹈矩、重守成而轻创新的积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对思想严加禁锢的弊端日益凸显,到了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袭,国将不国,这种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已无法应付民族危机、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急需,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11.
唐代科举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考试手段,诗题的命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有些出现在科举诗歌中的史事还能补正史书的遗漏。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科举诗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时政性,使其具有可贵的"诗史"意义。但作为"史"的科举诗歌,在具体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对史实的描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承隋而起,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为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重新考察唐朝科举制度,其精神原则、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唐代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应试者得失之际,常赋诗抒怀,落第者羞愧、悲愤;及第者欣喜、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应试者对进士的渴望及取得进士的不易。  相似文献   

14.
唐代重视孝道,但人们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家奉养双亲。因此,省亲在唐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唐代士子省亲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落第的士子创作了大量的落第省亲诗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不能光耀门楣的无奈。唐代的落第士子的省亲诗多用老莱子"娱亲侍亲"的典故,体现了对归家侍亲的渴望和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和推崇。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作为发动革命、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和人才选拔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平天国对其在形式和实质上了进行许多变革与创新,这对自身的政权建设和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突破了学校教育对科举制度的依附,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科考诗乃唐诗独特题材,内容多抒写得第之喜与失第之悲,抑或贺勉他人,体现当时社会风尚、典章制度及世态炎凉,有些作品情真意切,或意蕴深微,或质朴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占居中心地位,它与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科举社会学是以"科举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它着重探讨科举制的社会建构过程、科举制内部的社会系统、科举制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其研究价值在于其对科举学学科的价值和对现代考试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