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长河孤独地流淌,在亘古岁月的消磨下,与历史相伴通行的友人一个个消失在江山的纷争,沙场的哀号,血红的记忆,万物的飘移中。最后,饱经沧桑的历史绝望地环顾四周,只剩下一个亦真亦幻的影子,她的名字叫语文。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的任务,对文本的解读就尤为重要。而名师们的备课经验有诸多相通之处:确立文本的重要地位,倾听文本原始的心跳;重视课前诵读的作用,倾听内在情感的心跳;寻找或隐或显的主线,倾听最强有力的心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节奏一致的心跳。  相似文献   

3.
他,机敏多才,心窍玲珑。随手化用,妙语如珠。作文天地的枯燥与单调因了他的劳作而悄然消隐,生机盎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课堂中,从课题入手,质疑勤思,紧抓朗读,注重体验,认真书写,运用语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还原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时下,我们学习名师的途径主要是听他们的课、读他们的文章,这还不够,我们应该把学习的关注点从“台前”延伸到“幕后”,看看他们是如何酝酿出课堂上的精彩,他们在课前下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功夫”。下面是笔者的三点学习体会,或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要使教材成为例子,教师需要深度解读文本,提高备课要求,善于发现和挖掘例子的样板作用,使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当一篇流传下来的文本成为诠释的对象时,它就对诠释者提出了问题,诠释者则试图通过诠释作出回答。真正的诠释会将自身与文本所‘提出’的问题相联系。理解此文本则意味着理解此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就在伊塞尔所认为的文本的图式化结构、空白和不定点处。寻找到这类问题,文本解读可能才真正开始。一.从数量及其关系中探寻文本奥秘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人物或事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让课文和学生近些,再近些,才能接触到语文的本质。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1.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我在教一篇课文前,常常自问:我是否已真正走进课文。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感动自己,“文章不厌百遍读”,好的文章常读常新。于是我养成了深入课文的备课习惯,有些课文或精彩段落我往往朗读成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教师实践性知识,撰述备课式文解读的方法、要点与内容。备课式文本解读旨在确立一课的教学内容。整体而言,备课式文本解读是一个总分总的过程:从整体粗略解读,到具体细致解读,进而集成审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发现、挖掘、甄别、筛选、决定与组织的判准,都在确保教师教授的是语文重要核心价值,以确保儿童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闫秀娟 《中国教师》2011,(14):46-47
<正>学生在写作文时,视"一凑、二套、三抄"为作文的捷径,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频繁出现,如写母爱,就是"二送"——雨天送伞、生病背我送医院;写老师就是"三课"——深夜备课、带病上课、给我补课。久而久  相似文献   

11.
独立备课是语文教师站稳讲台的基础,是施教的基本点.但在教学实践中,随着集体备课轰轰烈烈地进行,备课组的能力被放大之后,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往往弱化了,有的教师逐渐失去了独立备课的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独立研读文本是重中之重.文章从解构主义、文本内在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综合角度,阐述文本研读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算起来我教语文已有十余年了。刚上班那会儿,以为备课就是看教参、读文本、定方案。在参加了几次优质课比赛之后,我才慢慢地体会到,备课,不仅仅是“抄教参”:讲课,不仅仅是背教案。悟出了这一点,我便开始收集、学习有关教学的经验、方法。我很幸运地拜读到于永正名师的《我这样备课》、傅开国名师的《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备课》等文章。由此,便开始尝试新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13.
反思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路径之一。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许多教育家和名师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但仔细审视身边的老师,或与他们交流起来,  相似文献   

14.
“名师出高徒”这句适用在物理学家汤姆生师徒4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这些都是他们师徒3代4人的杰出成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涉及内容众多。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注意文本的言意共生探究,用心聆听文本"心声",这样才能顺利抵达文本核心,形成科学的教法应用。  相似文献   

16.
周珺 《现代教学》2008,(7):41-41
要上好一堂课,备好课是基础。怎样才能备好课?笔者认为简而言之就是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即需在正确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并在结合课文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易于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头是“人本”,即思考如何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沉潜读书,注重细节,慢慢读,细细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这就是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备课依赖教参""人人都可以教语文""语文课听不听都不影响成绩"等现象,原因之一在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即语文教师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对此,王先霈、孙绍振等学者将"文本细读"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置于语文课程语境下,将其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辅助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基于众多学者对文本细读的研究,语文课  相似文献   

19.
王节玉 《师道》2008,(12):48-49
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了。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荼,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备课有效是前提。换句话说,教师备课无效,课堂教学必然无效。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中的问题最好是学生提出来的,但是,日常教学中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尴尬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两手准备: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究学生的心智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在教学中才不至于被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